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新征程上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擘畫出宏偉藍圖,提出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以人民為中心:經濟體制改革的價值旨歸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如此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最為重要的一條法寶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終極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不懈奮斗。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的基礎上,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黨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成功實現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創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在各個領域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黨成立一百多年來,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多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根本性真理,那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基于唯物主義歷史觀,我們黨一百多年來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帶領人民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斷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緊密圍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深化就業、教育、醫療、基層治理等各領域改革,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新征程上,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價值取向。而在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也都必須從始至終堅持這個價值取向、維護這個價值取向、踐行這個價值取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門篇章系統闡述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目標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強調通過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從而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為全體人民謀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初心和目的。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最高原則,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強調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增進民生福祉為高質量發展樹立了最為鮮明的標志。另一方面,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導下,人民福祉是否得到有效增進應當被奉為評判發展成效的根本準則。在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的背景下,增進民生福祉理應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取向和最高價值旨歸。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人民將在現代化進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主導作用、發揮首創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是造福全體人民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也是以增進民生福祉、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終極價值目標的發展。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經濟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各項工作之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必須繼續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追求。

堅定貫徹并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與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老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決不能以犧牲人們的福祉和自由全面發展為代價,而是要創造性地踐行共享發展的現代化新模式。以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中國經濟所取得的世所罕見的經濟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充分汲取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歷史經驗,繼承并發揚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以及我們黨始終秉持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要深入貫徹并切實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而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探索適合自身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時代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大任務,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集中體現。因此,亟須有效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全體人民提供可共享的高質量公共服務。首先,要以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和可持續為核心標準。在教育、就業、醫療衛生、養老保險等領域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確保公共服務體系長期穩定運行。再者,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對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病有所醫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并加以有效解決。最后,要以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創新和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的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多元參與、公平競爭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并通過深化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向高質量邁進,最終實現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全體人民充分享受到高質量、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務。

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目標導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以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并力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與現代化在目標上相一致,共同富裕力求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現代化,而現代化則是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共同富裕與現代化的目標都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147556513304725370&item_id=414755651330472537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2405938283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e053964e-eac1-4a45-b795-f3405d46c120_172438532179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 上一篇

樊海明:尋找肝癌早期診斷的“探照燈”

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科學依據——專訪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