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海明(右)在實驗室里。西北大學供圖
作為納米材料科學家,他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在納米材料與生物醫藥交叉領域執著求索;作為教授,他引領學生在科學前沿不斷創新;作為公司創始人,他創立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促成果轉化服務大眾——他就是西北大學教師樊海明。
在今年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3年度報告》中,樊海明團隊的創新成果“早期肝癌影像診斷特異性納米對比劑研究”入選年度優秀資助成果,這是對該團隊在肝癌早期診斷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的肯定。
2019年,樊海明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肝細胞特異性的準順磁超小錳鐵氧體納米對比劑,并于2022年將該納米對比劑命名為“玵立顯?”。
“‘玵立顯?’通過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后,會抵達肝臟。其表面的兩個靶頭,像兩只手握手一樣,與正常的肝細胞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在磁共振成像上‘點亮’整個肝臟。同時,它又不與腫瘤細胞結合,使得腫瘤在圖像上顯示為暗點。”樊海明告訴記者,它就像一盞探照燈,幫助人們以可視化的方式發現病灶。
“我國的肝癌人數非常高,現有的對比劑僅能診斷識別1厘米以上的病灶,而‘玵立顯?’可以高效識別0.5厘米甚至更小的病灶。”樊海明說,“能否在更早期發現病灶,是肝癌患者救治的生死分界線。”
為獲得大量、可靠的實驗數據,樊海明與多家醫院合作,開展大動物科學實驗。數據表明:“玵立顯?”可高特異性地靶向正常肝細胞,從而實現了早期肝癌微小病灶的精準影像檢出;肝對比度較臨床特異性對比劑提高了5.8倍,可清晰分辨0.5毫米的肝管;肝膽期顯影也從15分鐘縮短到5分鐘,顯著提高了影像檢查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玵立顯?”還能夠通過肝膽代謝系統快速排泄,大幅減少了體內殘留納米顆粒帶來的潛在副作用。
這項研究不僅為肝癌早期發現提供了新的影像診斷工具,也為下一代臨床高性能肝膽對比劑的研發,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2023年,團隊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醫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化工專業本科、物理化學專業碩士、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交叉的學緣背景,讓樊海明的研究方向有著眾多可能性。而下定決心投身生物醫藥領域,是因為2006年父親患肝癌時,他作為兒子的束手無策。
“早診斷,早治療,讓更多患者和家屬擺脫疾病帶來的痛苦,是我做‘玵立顯?’的初心。”樊海明說。
“玵立顯?”的研發,讓團隊實現了“從0到1”的源頭創新。但從科學實驗到臨床應用,還有太長的路要走。“如何‘從1到10’,真正用于臨床、造福國民健康,是我當下最關心的問題。”樊海明坦言。
2018年,樊海明創立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于之后落地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玵立顯?’磁共振肝膽特異性對比劑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樊海明介紹:預計相關產品上市后,第一年生產20萬人份,第二年40萬人份,第三年80萬人份,累計經濟效益或將超過14億元。
在校園里,樊海明常和學生講,要培養他們在畢業時具備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每個博士都要至少發表一篇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前瞻性的思維引導、手把手的實驗教學、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的直接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現場聆聽,都讓樊海明的愿景一點點變得真實起來。
“課堂上,樊老師側重激發興趣,授課內容也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廣泛延伸。一堂課不亞于一場頭腦風暴。”本科生徐夢雨說。樊海明還會就一些最新的科學選題,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索性作業。他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首倡開設“細胞毒性實驗”課程,力促學科交叉融合培養。
每年9月,無論多忙,樊海明都會去給大一和研一新生分別上一次“專業導讀課”,“和新入學的孩子聊聊學科、前沿和未來。這些年,課堂上學生的掌聲成了我講課最大的動力。”樊海明說,這種教學相長的“能量場”激勵自己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10多年來,樊海明先后培養出15名博士、40余名碩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走上了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藥行業的一線科研崗位。
“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個方向缺一不可。”在樊海明看來,大學不僅要教授知識,更應以主動和開放的姿態促進社會進步。他常常勉勵學生,“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發表論文的層面,而應擔負起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使命。再難,也要有人去做科研成果轉化的探路者。”
原文鏈接:
中國青年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402791474235360&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6%A8%8A%E6%B5%B7%E6%98%8E%20%E4%B8%AD%E5%9B%BD%E9%9D%92%E5%B9%B4%E6%8A%A5
中國青年報手機版:http://mzqb.cyol.com/html/2024-08/26/content_361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