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樣子丨0.03毫米!90后毫末間修復歷史壁畫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修復室里,擺放著多件待修復的壁畫和剛剛修復完成的作品,恒定的溫濕度、緊閉的窗簾,時間仿佛在這里靜止。“90后”壁畫修復師李超手持棉簽與修復工具,在微毫之間修復歷史的印記。

他的手微微顫動,但動作精準而穩(wěn)定,刀刃距離脆弱顏料僅0.03毫米。他用耐心與技藝,賦予殘破壁畫新的生命,讓千年故事得以延續(xù)。

李超在西北大學文物修復專業(yè)念書時,曾覺得歷史課本枯燥得“像褪色壁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室實習,親手接觸到唐墓壁畫上的泥土,才愛上這份工作——看著那些斑駁里藏著工匠的指紋,就好像在和前輩握手。

大學一畢業(yè),他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這里工作,一待就是十個年頭。壁畫修復,需要修復師們極具精湛的技藝和極大的耐心。李超告訴記者,修復一幅壁畫往往需要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的時間。

不到兩平方厘米的一塊污漬,棉簽用了一大包,刮刀也切換了很多把,李超卻說,自己正修復的這幅壁畫“很簡單”。

修復師們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病害,比如酥堿、起甲、空鼓等,這些病害如同壁畫的“癌癥”,修復難度極大。在李超看來,難度高的壁畫就像是拼圖。他說:“光《玄武圖》,我就修了一年半。要一點一點去拼,根據(jù)線條,還有它的顏料筆觸,你要去一點一點對。拼完之后把拼接好的碎塊放在特定位置,把它大概固定一下。壁畫修好之后中間要挖個洞,我們在挖洞前按照原圖比例,把要復刻的線條復刻到缺失的地方去。”

陜西歷史博物館保護修復部副主任王佳告訴記者,在修復過程中,科技也成為了修復師們的重要助力。現(xiàn)代儀器如X光、掃描電鏡等,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壁畫的內(nèi)部構造和病害成因。王佳說:“館藏壁畫很多的工作是要去到考古現(xiàn)場,所以我們這兒一些儀器,主要是便攜式儀器為主,高清掃描儀主要是用來記錄壁畫修復過程中每一次表面形貌的變化,對它的平面的信息進行一個掃描,拍的效果也會更清楚更清晰了。”

在修復的過程中,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對歷史的尊重,對藝術的傳承。修復師的努力,不僅是為了讓壁畫本身得以保存,更是為了讓后人能夠繼續(xù)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讓歷史之美得以延續(xù)。

每當李超修復完成后走進展廳,他總愛躲在人群后,聽著觀眾的評價,將會心的笑聲藏在心里。在李超看來,只要能留給未來一些歷史的痕跡,這份工作就值得;游客們通過壁畫對歷史多了一些了解,這份工作就值得一直做下去。李超說:“每一次遇見那些殘破不堪的壁畫時,仿佛是在與歷史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壁畫保護修復,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保護文化遺產(chǎn)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yè),我也會在這條路上繼續(xù)保持前進。”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

每個人都了不起!

你的樣子,是以耐心專注,復蘇千年古畫的秘密;

你的樣子,是用工匠精神,傳承中華文化的根脈。

你的樣子帶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NIw-CraRKFvqRTv6jaF9NQ

< 上一篇

“今天大家一起來共商教育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xié)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lián)組會側記

王寧練:在科研和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