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清晨,初冬的新疆和田,積蓄了一夜的寒冷還沒消散,記者就隨和田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的隊員們一道,帶上相機、無人機、RTK等普查工具,從墨玉縣薩依巴格鄉烏恰特村出發,目的地是村子附近的烏恰特石窟。
一行人在沒有路的山野里徒步走了20多分鐘,才望見這個神秘的石窟。烏恰特石窟位于喀拉喀什河西岸的崖壁上,目前僅發現1個洞窟。約百年前,探險者斯坦因在這里考察時發現了它,但后來由于崖壁上方坍塌,堵住了入口,洞窟便失去了蹤跡。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尋找這個石窟。”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文博科科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介紹說,直到2021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時,隊員們才通過當地人提供的信息,通過機械清理找到了它。
文物普查隊前往烏恰特石窟的路上。劉萌萌 攝
“走吧!我們爬上去看看。”望著大約60°的陡坡,記者膽怯、卻步。“今天算輕松的,前幾天在尼雅遺址普查時,我們平均每天要在沙漠里徒步十多公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王二軍說,“今天爬上去只要1個小時。”
山路崎嶇、陡峭,遠處的村落越來越小。眼看普查隊員已快要登上崖壁,記者手腳并用,跟了上去。距離石窟僅有幾百米時,因為水位上漲,河岸無法過人,大家只能繞到后方登到崖壁頂部,再往下走。
休息時,買提卡斯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參加“三普”時的情況。“當時條件不好,許多點位的數據都不夠準確,所以這次普查,要彌補上這些遺憾。”買提卡斯木說,和田地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該地區多半普查點分布于高山沙漠之中,交通不便,“四普”復查任務有646處,難度很大。
為了追趕進度,隊員們的午飯以馕為主,要是普查點靠近鄉鎮,那就很幸福,可以到小飯店里飽餐一頓。
小憩過后,普查隊員便往石窟洞口前進。
經歷了前后3個小時的奔波,我們終于見到烏恰特石窟的“真面目”。接下來,隊員們拍照測量、核對記錄、無人機拍攝……動作麻利,井井有條。
運用無人機拍攝的隊員被稱作“飛手”。來自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普查指導員娃斯瑪·塔拉提就是其中之一。
無人機起飛后,娃斯瑪熟練地操作著遙控器操縱桿,按照設定飛行范圍、路線自動拍攝。“自動拍攝能盡可能多地獲得連續照片,再通過內業分析存儲,補充文物更多數據,也為下一步數字化留存資料信息。”娃斯瑪說。
隊員麥提玉蘇普·伊米爾哈負責RTK測量儀的操作。這個設備可以接收衛星信號,實現高精度定位。尤其是對于不規則的形狀,RTK測量儀可在每個轉折點及中心打點,這樣產生的數據再配合無人機拍攝的720°全景照片,就能夠較為精準地繪制出石窟的輪廓、范圍等關鍵信息。
“通過測量,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很方正的石窟,里面人工開鑿的痕跡很明顯。”買提卡斯木介紹,這是“四普”隊員第一次進入石窟內部。
返回的路上,記者只感覺腳上的鞋被濕軟的泥土“拖拽”,仿佛重了好幾斤。可隊伍里沒人在意是否臟了鞋褲,大家都在討論著明天普查點位的準備工作。
“四普”路上,文物普查隊隊員們在山河間跋涉,記錄下的不僅是文物數據與資料,更書寫著對這份事業的熱愛與敬畏。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310463890364287929&item_id=931046389036428792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3339214693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265d8a0c-c812-4537-b01b-4ed964fddd2a_1733703259458&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