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化石揭示地球環境演化奧秘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細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巖石中的古老細菌遺體或其活動留下的痕跡。4月15日,記者從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清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多細胞結構的清江絲菌化石,該化石是絲狀硫酸鹽還原菌化石。研究人員結合分子生物學分析結果,重現了硫酸鹽還原菌與地球環境協同演化歷史。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于《科學通報》(英文版)。

此前,除了少數有特殊形貌的藍細菌化石和趨磁細菌磁小體化石,在古老地質記錄中還沒有發現可靠的硫酸鹽還原菌化石??茖W界對硫酸鹽還原菌的演化與地球環境變化的關系也沒有明確認識。

“硫酸鹽還原菌是一類在厭氧條件下生活的微生物,它們利用硫酸鹽氧化有機碳來獲取能量,并在此過程中將硫酸鹽還原,產生代謝產物硫化氫?!闭撐墓餐ㄓ嵶髡?、西北大學教授張興亮告訴記者。這些細菌是地球硫循環的關鍵推動者,通過還原硫酸鹽參與到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影響硫在不同價態和形態間的轉化。同時,它們也參與有機質的分解和甲烷氧化等過程,從而調節海洋的氧化還原狀態和海洋內部的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團隊根據化石證據和譜系基因組學分析結果,提出硫酸鹽還原菌與地球氧化事件協同演化假說,認為脫硫細菌門首先在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期間發生輻射演化,約8.5億年前演化出絲狀種類;在新元古代末期,地球第二次氧化事件導致海底廣泛氧化,絲狀種類約在5.6億年前獲得傳導電子功能,硫酸鹽還原通路逆轉,演化成可以跨越氧化還原界面,一端在還原帶氧化硫,另一端在氧化帶還原氧的電纜細菌。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金華介紹,這項研究借助了多種高分辨率、高精度顯微和微區原位分析技術,是國內在多學科交叉背景下探究微生物硫酸鹽還原作用與地球環境協同演化的首次嘗試,對融合利用顯微學和基因組學等最新技術、促進地學與生物學前沿交叉、探索解決地球與生命協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王寅炤認為,這項研究能夠為科學家探討“生命在火星等其他行星上的存在、演化的可能性研究”提供參考,為人類尋找地外生命提供一種可能的途徑。

原文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04/18/content_570223.htm?div=-1

< 上一篇

【秦創原建設典型案例】西北大學:配套出臺“三項改革”系列制度舉措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凸顯

趙一德在全省院士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 強化使命擔當 勇攀科學高峰 為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智慧和力量 趙剛出席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