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創原建設典型案例】西北大學:配套出臺“三項改革”系列制度舉措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凸顯

自“三項改革”試點啟動以來,西北大學高度重視,以“先行先試、評價激勵、提高效率、防控風險”為原則,積極探索改革任務。在中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在將職務科技成果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的單列管理框架下,從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服務保障、評價激勵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精準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度解決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

西北大學

學校擬定了《西北大學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辦法》,明確學校職務科技成果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不納入國有資產審計和清產核資范圍,由高轉院統一管理,校資產公司聯合運營;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形成的國有資產的減持、劃轉、轉讓、退出、減值及破產清算等處置,區別于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圍,不審批、不備案;完善風險防控,利用職務科技成果從事許可、轉讓、對外合作、創辦企業等行為需經學校授權,對不同的轉化額度有不同的審定權限;校資產管理公司出臺項目作價投資工作流程,完善相關清產核資及退出的決策程序,確保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后,不會造成重大違法違紀違規風險以及資產損失風險;對于涉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等事關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暫不納入賦權管理范圍。

在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制度方面,學校堅持“統籌管理、分類指導”,深化“一院一策”改革,修訂出臺了《西北大學教師職務評聘辦法》(西大人〔2022〕1號),在原有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科研為主型的基礎上,增設了社會服務型序列,重點評價在咨政納諫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成績,有突出業績可申請破格評審。為了區分學科的差異,進一步采取了分類評價的機制改革,即學校只提出相關評價的關鍵詞,具體的量化指標全部下放由二級學院自行制定,較好地解決了學科差異性的問題。

在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學校擬定了《西北大學“技術入股+現金入股”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技術股+現金股”可入股產權清晰的科技型企業,打通團隊名下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和成果轉化收益獎勵;成果負責人對學校持有股份可回購,“現金股”可由學校財務部門直接轉入企業,“技術股”可擇機退出,由校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優先鼓勵在秦創原總窗口落地的科技成果轉化。

西北大學科技園

本輪試點改革成效已顯,成果轉化數量和金額顯著提高,改革以來,學校1500余項科技成果實行單列管理,共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774項,合同額2.96億元,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51項,合同額2728.5萬元,完成2項千萬級的轉化;教師創新創業熱情顯著提高,截至2023年,共有5名教師通過成果轉化獲得職稱,其中,2人獲得教授職稱,3人獲得副教授職稱。截至2023年底,學校成果共在秦創原孵化注冊科技型公司14家,吸引秦創原春種基金投資1210萬。此外,25支團隊入選陜西省“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項目,獲批秦創原引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12項。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74595219331665518&cdn=https%3A%2F%2Fregion-shaanxi-resource&item_id=7074595219331665518&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13371144298&showmenu=false&ref_read_id=89092c7a-a200-4caa-83a5-d67148a4bb71_1713423728787&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 上一篇

近代以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文明交往的歷史圖景

細菌化石揭示地球環境演化奧秘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