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絲路”上,楚地絲綢行銷國外——訪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

從西安出發,循著張騫的足跡,走出“象牙塔”,走進茫茫戈壁,走進2000多年前的歷史風煙里。

作為第一個走進中亞國家開展考古研究的中國學者,王建新已在此深耕了14個年頭。王建新是“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長期在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開展考古工作,把學術目標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王建新與湖北考古界交流頻繁,他指出,在張騫出使西域前幾百年,楚國的絲綢就行銷至西伯利亞。他勉勵湖北考古人帶著學術目標參與到世界考古發掘中,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好的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之際,王建新接受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遠程采訪。

早期“絲路”上,楚地絲綢行銷國外

王建新認為,絲綢之路其實是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就這個意義而言,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互動遠早于張騫。提及湖北與“絲路”的關系,王建新說,比張騫出使西域早幾百年,楚國的絲綢就行銷至西伯利亞。

王建新介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楚墓出土了大量絲織品,其種類繁多、紋樣精美,極具韻味。“公元前5世紀的巴澤雷克古墓出土過絲綢,紋飾跟湖北楚墓出土的鳳鳥紋一樣,一看就是典型的楚國織錦。”王建新說,巴澤雷克的凍土墓,不同于湖北的飽水墓,但都有利于絲綢等有機質長久保存。在巴澤雷克還發現來自楚國的漆器和山字紋楚式銅鏡。楚式銅鏡在新疆多處也有發現,可知新疆應是這條早期“絲路”的中轉站之一。

楚國在“出口”絲綢的同時,從西方“進口”一種“蜻蜓眼”式玻璃珠(也稱料珠)。有意思的是,這種“蜻蜓眼”傳到楚地后,制作逐漸本土化。進口、自產“蜻蜓眼”在高等級楚墓中,都有發現。

著名楚學專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劉玉堂在著述中也稱,東方的楚國與西方的文化聯系,比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早了約4個世紀。

“文明交流一定是雙向的”

被譽為“西域行者”的王建新,早在1999年,就在中國考古學會年會上發出堅定有力的聲音:“中國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國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來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認知中華文明的特質和優勢。”

自2009年至今,王建新團隊采用“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模式,在中亞國家的研究收獲頗多。“年年都有突破,歐美和日本的考古學家對我們都很關注。”王建新說。譬如,古代游牧民族月氏由中國西遷進入中亞,是世界歷史的重要事件,在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不可忽視。近年來,王建新團隊開展多學科研究,基本廓清月氏人的遷徙路線、分布范圍,及大月氏與絲綢之路上的貴霜帝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王建新說,不同于西方視角,他和團隊以東方視角切入絲綢之路研究,更注重交流對彼此的影響,“文明交流一定是雙向的,因此,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視角,還必須要有東方視角。”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277893745275012278&cdn=https%3A%2F%2Fregion-hubei-resource&item_id=13277893745275012278&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9770326496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6f7b2c58-f224-43fd-bd4a-435e2655986c&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 上一篇

探秘三星堆 多學科研究成果發布 檢測出豬和牛蛋白質與脂肪殘留意味著什么

戰國晚期就有“正負數運算”?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