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考古深化文明互鑒新研究

8月30—31日,由西北大學主辦,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承辦,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考古博物館)、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共同協辦的“2023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來自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尼泊爾、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伊朗、英國、意大利、塞爾維亞和中國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余位專家學者,聚焦絲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熱點,圍繞歐亞大陸古代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考古學研究、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及數字化技術應用等問題,共同探索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領域、新視角、新方法,通過開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闡釋、保護與傳承等領域國際合作研究,攜手書寫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新華章。

為絲路文明研究奠定基礎

201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敝醒胛氖费芯筐^館員、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回顧了自己1990年7月20日從西安出發,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展的絲綢之路第一次陸路考察活動的全程,中外學者從中深切體會到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之路和不同文明對話之路。安家瑤說,年輕學者與絲路沿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必定會獲得更多新成果,回應人民大眾對絲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新期待。

絲路考古是絲路文明研究的基礎。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1938年,西北大學考古學科正式創立后開展的第一項考古活動,就是對古絲綢之路先行者張騫的墓葬進行科學調查發掘,這也拉開了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工作的序幕。此后的80余年里,一代代西大學人對絲綢之路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考察研究。近年來,以王建新教授團隊為代表的西大考古人辛勤付出、艱苦奮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顯著成效。2012年開始,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國際學術界認為的“空白地帶”——烏茲別克斯坦西天山地區,新發現了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發掘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建立了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考古現場保護大棚。2016年,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發現了拉巴特墓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拉巴特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尋找已久的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2021年4月25日,“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正式揭牌。2021年8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申報的“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獲批,西北大學將立足“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兩個高水平研究平臺,為推動絲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貢獻更大的“西大力量”。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和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成功召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為中國同絲路沿線國家在聯合考古和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搭建了新平臺和新機制,開辟了新前景。陜西省文物局二級巡視員王金青表示,近年來,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開展了富有成效的考古工作,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陜西省考古文博機構在中亞等絲路沿線國家開展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成為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的鮮明特色和亮點。此次會議是落實《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的具體舉措,是擴大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希望通過此次會議,推動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合作。

絲路古道煥發新生機

現代測年技術、遙感技術、分子生物學等各種現代技術的引入,解決了很多利用考古學的方法和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得考古工作者獲得傳統考古學無法獲得的信息和資料,大大提升了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主任委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前副主席郭旃,哈薩克斯坦科學院院士、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保爾詹·白塔納耶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巨平,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與眾多參會學者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開展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多國學者、多個學科的共同關注和合作,絲綢之路考古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正在不斷拓展。

蒙古國立大學人類學及考古學系教授達什策維格·圖門表示,古代文化與游牧民族的研究是文明史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族人民交往歷史源遠流長。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為我們未來合作開展絲綢之路研究奠定了基礎。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古老的絲綢之路正在煥發出巨大生機與活力。中亞是“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10年來,我國不斷深化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中亞五國在世界文化遺產聯合申報、聯合考古、文物展覽、歷史古跡保護與修復、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務實合作,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文化融通民心相通發揮獨特作用,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文明張力,絲路文化遺產譜寫了中國與中亞文明互鑒新篇章。

< 上一篇

陜西 南泥灣種水稻 地質環境有“奧秘”

西北大學實施“壯苗計劃”加強青年教師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