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秦史與秦文化高端論壇暨專題學術考察調研活動”啟動

歷史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肩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重任。源遠流長的秦史和秦文化為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術視角。6月23日,以“弘揚秦人精神 增強歷史主動 賡續中華文脈 建設現代文明”為主題的“秦史與秦文化高端論壇暨專題學術考察調研活動”在西北大學啟動。西北大學史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主編王子今同“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顧問、成員及相關研究學者,通過研討交流“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成果和拓展選題論證,赴秦都城遺址、相關博物館及考古工地,通過實地考察感受秦穩居關中、建立大一統帝國的恢宏歷史,進一步深化秦史研究,持續推出更多更好的學術專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推進中華文化傳承創新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秦史與秦文化研究不僅是一個斷代史課題,更是一個“通古今之變”的通史課題。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顧問柳斌杰在論壇上表示,今年6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了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歷史研究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轉化作了許多重要的指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繼黨的二十大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大論斷之后,對文化傳承和歷史研究作出的又一次重大部署,是又一次重要的學術思想的解放,又一次歷史研究的動員。秦文化研究要抓住這個機遇,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大膽探索、追求真理、通古今之變,聚百家之言,立新時代之神韻,為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開拓奮進。

秦王朝立國雖短,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卻至為深遠。秦王朝在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化上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影響了其后中國歷史的走向。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認為,以《詩經·國風·秦風》為代表的秦文化的“原典”蘊藏著在秦人文化心理、文化性格中起著最基礎作用的文化基因,其所表現出來的慷慨昂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并不以秦朝速亡而失傳。

回溯歷史,“大一統”理念是貫穿中國歷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線之一,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探析和研究秦文化中蘊含的歷史智慧,總結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顧問方光華認為,《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很好地做到了運用科學方法探究歷史史實、完善理論建構、借鑒古代文化價值的學術目的。“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任務。因此,在新時期,對于秦史與秦文化的研究,應當更深入地開展專題研究,運用多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重點關注和運用新出的考古文獻資料,注意與古代同時期域外文明的比較。在堅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論指導下,深層次、多領域、大框架、小問題地全面探析秦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這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應有之義。

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陜西省文史研究館原主任、館長,“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徐曄在發言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次活動以學術研討與考察調研相結合為特點,充分發揮參事室咨詢國是和崇文鑒史職能作用,把推動撰寫新秦史,加強秦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研究和闡釋作為跨年度重大課題,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組織方式、拓寬學術視野、提升研究水平,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底氣和銳氣,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完成叢書延展項目,不斷開拓秦史與秦文化研究新境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史學智慧和力量。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秘書長張欣宣讀了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卜憲群的書面發言。卜憲群認為,近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深度挖掘和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我們整體上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中國主流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等重大問題有了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判斷,因而一批學術成果也公之于世。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要論斷,進一步解放了學術思想,以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探究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秦文化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個典范。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和西北大學出版社共同合作的《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聚集了全國一大批秦史、秦文化研究的學術力量,全方位、多角度、跨學科考證、考察、研究秦文化的歷史價值和在中華文化融合統一中的特殊作用,不僅取得了很多學術成果,而且在資深專家的指導下,帶出了一批青年學者,為這項工作培養了持續深化的人才。

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馬來介紹,“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追溯秦崛起與統一、秦帝國形成與崩潰的歷史軌跡,探尋其興亡的歷史規律,解析秦制、秦文明創造與秦文化特質,并揭示其對中國歷史、文化及中華文明的深遠影響。叢書由王子今教授領銜,全國十余所院校多位秦漢史研究領域的資深學者和學界新銳參與其中。每一部著作,幾乎都是作者長期深耕該領域的最新成果。他們秉持“新時代、新材料、新問題”的理念,將時代要求與史家責任相結合,重視“多重證據”論證、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歷史學,兼采考古學、文獻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研究方法之長,進行跨學科研究。特別注意對近年來新發現考古資料的運用,結合傳世文獻解讀,以求更全面、真實地反映秦的歷史與文化。窮究史料,精心研撰,歷時6年編撰完成,實現了對秦史秦文化的初步總體認識。

王子今教授的《秦交通史》,系統考察秦交通歷史,分析秦交通開發建設及技術發展,與秦人崛起、秦統一的關系,揭示出秦人重視技術與制度創新、秉持實用主義的文化基因。

樊志民教授等人的《秦農業史新編》,從農學史角度,考察總結秦多元農業文明特征,及其構成秦統一經濟基礎的歷史,闡明秦統一對農業發展和農業文明域外傳播的意義。

周曉陸教授等人的《秦文字研究》,考察秦文字書體嬗變,討論“書同文”對帝國文化傳播和政治控制的作用,及對推動文化重心下沉與普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義。

閆曉君教授的《秦法律文化新探》,系統考察了秦法律文化的流變與特征,討論秦人所擁有的法制文化基因,秦律的創制精神,及其對中國行政體系的深遠影響。

周海鋒博士的《秦官吏法研究》,考察秦官吏管理法及官吏之職責,總結秦依法治事、依法治吏和掌控官吏的原則及方式。

馬志亮博士的《秦禮儀研究》,考察秦禮儀制度發展變化,指出秦融周文化,在戰國中期成為諸侯間禮制活動主導國家,及其所形成的尊君抑臣的禮儀法則。

史黨社教授的《秦祭祀研究》,考察秦人神靈系統的組成與特點、秦巫對先秦巫文化的承繼關系及秦“畤”祭祀文化的內涵,以秦祭祀的功利和信仰需求展示秦人的精神世界。

臧知非教授的《秦思想與政治研究》,考察秦政治與思想關系,從秦政的理論和實踐、及其思想所體現的價值觀,分析秦統一政治的“正義性”和秦亡的必然性。

雷依群教授的《秦政治文化研究》,考察秦政治文化形成脈絡,闡明秦政治文化對異質文化的開放與吸納,同時對秦政治缺乏倫理建制進行揭示。

孫聞博博士的《秦君主集權研究》,圍繞秦統治政策演變,考察秦政治秩序形成的內在邏輯,闡明秦政治結構建立和消解與秦帝國形成和覆滅的關系。

趙國華教授等人的《秦戰爭史》,系統考察秦戰爭史的全貌,歸納了不同性質的戰爭類型,分析其成敗及影響;并從人類文明史的意義進行評價和剖析。

梁萬斌教授的《秦疆域變遷史稿》,依據秦文化遺存的分期和年代學研究,考察不同時期秦疆域變遷關鍵區域的年代及地望問題,以數十幅地圖實現了對秦疆域變遷的精準表述。

徐衛民教授等人的《秦都邑宮苑研究》,考察了秦“九都八遷”的歷史,以都邑宮苑反映秦對政治核心空間的建構和秦的工藝技術成就,具象化秦集權等級的文化觀念。

田靜研究員的《秦史與秦文化研究論著索引》,收錄了1919年至2019百年間海內外出版和發表的有關秦史與秦文化的學術專著和論文,形成12000余條文獻信息索引。

就專題研究看,《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從不同側面回溯、探析秦史、秦文化,對秦人崛起、秦統一的必然性以及大一統建構的利弊得失等,提出了更客觀的認識。為我們以史為鑒,在揚棄與發展中繼往開來,實現創新,提供重要史論支持。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認為,《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從主編到作者,集中了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從事秦史研究的最重要學者群體,在多年來不斷出版的各類研究類叢書中,本套叢書凝聚學者之多、作者研究等級之高,成果所論之豐,都非常罕見。是新時代中國秦漢史研究不斷取得重要成果的核心代表,也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研究人員不斷深刻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推進第二個結合的重要成果。

秦崛起的漫長歷程和秦帝國的建立及消亡,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探索秦的歷史,可以揭示其開創統一王朝、建立帝國的歷史奧秘和文化基因。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探索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追溯中華民族文化源頭具有重要意義。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介紹,西北大學地處秦人建功立業的陜西西安,一直以來都是秦史研究的主陣地。早在20世紀60年代,陳直先生就提出了將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結合開展秦史研究的新方法,林劍鳴先生《秦史稿》的出版,進一步推動了秦史研究體系的構建。不久前,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持編撰、西北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西北大學史學部主任王子今教授擔任主編,中國秦漢史研究領域十余位專家學者加入,歷時六年編撰完成的“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榮獲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這是迄今最為系統、最為全面、最為完整,也是最為厚重的關于秦史與秦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于進一步推動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考察調研活動持續到6月26日。參加活動的學者表示,《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第二輯的新選題應繼續秉持叢書已有各卷的編撰理念和學術遵循,對秦的發展史進行“斷而兼通”的考察,克服通史著作通而不精的弊端,突破傳統秦漢史斷代研究的局限,以寬廣的學術視野重新審視秦制度建設的劃時代成就,揚棄秦制、秦史的歷史遺產;可以將選題拓展到陵墓、建筑、音樂、藝術、文學、思想、科技、水利、社會治理及文獻整理等方面,以打通中國歷史傳承內在邏輯和中華文化血脈的關鍵點為學術目標,擔當使命,主動有為,推出更多更好精品力作,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裨益中華文化傳承創新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本次活動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西北大學主辦,西北大學出版社協辦。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6/t20230627_5663226.shtml

< 上一篇

一場搬進鄉村的畢業音樂會

西北大學有一個素質減脂班 有學生從187斤減到135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