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大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協同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這一深厚文化底蘊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應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絕不可“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并且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

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必須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彰顯得更充分、更生動。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時代價值,傳承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把藝術創造力同中華文化價值相融合,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前進,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化內涵和現代化表達方式,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多方聯動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始終秉持平等相待、互鑒互進的文明交流之道,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在文明互學互鑒、互通互融中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主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目的不僅是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彰顯中華文明的文化特色和獨特價值,展示中華文明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價值、歷史智慧,增強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主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一要立足中國大地。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歷程為依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為載體,向全世界展現真實的中國、全面的中國,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以促使世界更好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二要采用鮮活方式。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構建形式多樣、特色鮮明、面向世界的中華文明傳播體系、展示體系,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年獨特魅力。三要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理念。采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達,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踐行文明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聯合攻關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對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綜合把握物質、精神和社會關系形態等因素,逐步還原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推動進一步闡釋好、宣傳好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輝煌成就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貢獻,不斷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們既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養分,摒棄意識形態爭論,跨越文明沖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讓文化多樣性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態。同時,也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看待中華民族歷史,堅持以“大歷史觀”審視中華文明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邏輯,積極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主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不斷拓寬中華文明研究維度,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深厚精神動力。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5/t20230531_5641593.shtml

< 上一篇

西北高等教育奠基人、中國現代醫學先驅徐誦明雕像在西北大學落成

深耕中亞考古14年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