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亞考古14年

專家團隊成員根據地圖調查卡爾查延當地情況(資料照片)

5月14日,在中亞進行考古調查一個多月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和團隊部分成員回到了西安。

“這次我們取得豐碩成果。一是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展了中烏合作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遺址選點前期調研,并初步確定了地址;二是首次進入土庫曼斯坦進行考古調查工作,和土方進行了友好溝通。我們會積極努力,爭取今年實現中亞五國考古全覆蓋。”王建新興奮地說。

4月初,由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建的專家團隊兵分五路,與多個國家的考古學家合作,在中亞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而作為第一個走進中亞國家開展考古研究的中國學者,王建新已在這里深耕了14個年頭。

首個進入中亞考古的中國學者

1995年,陜西西安。在西北大學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王建新和同事們一同畫下了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宏偉的學術藍圖:“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

在充分的學術準備后,1999年,一支由西大考古專業專家教授和學生組成的考古隊,循著2000多年前張騫的足跡,走進了茫茫戈壁。

此后10年,他們數百次往返于陜西、甘肅、新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王建新等人在實踐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論,打破了學術界長久以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論斷;2007年,團隊在東天山地區發現了疑似是月氏王庭遺址的“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群”,該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初步確認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期間分布于東天山地區的游牧文化遺存應為月氏遺存。

然而,這些成果要想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就必須走進中亞,沿著月氏人西遷路線“走出去”,找到西遷中亞的月氏遺存,以此兩相印證。

“開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資料,不再吃‘學術剩飯’,才能發出中國聲音!”王建新下定決心。

2009年,王建新和團隊從東天山出發,追蹤月氏西遷路線,到達了烏茲別克斯坦,成為首個進入中亞開展考古研究的中國學者。

2013年12月,在陜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組成中烏聯合考古隊。

隨后幾年,聯合考古隊先在撒馬爾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發掘了屬于康居文化遺存的撒扎干遺址。這個發現令人振奮不已,因為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當年正是經康居抵達月氏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發現了拉巴特墓地,并于2017年至2018年對該墓地進行了發掘。經過對時空范圍、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統比較研究,拉巴特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尋找已久的西遷中亞的月氏遺存。

進入中亞考古14年來,王建新和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首創性的重大考古發現,一些階段性成果也相繼展出。2019年,“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當地公眾、國際學術界以及全球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學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這些成果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對國際學術界的一些流行觀點甚至寫入教科書的結論提出挑戰,從而獲得了不容忽視的學術話語權。

在絲路考古中展現一流實力

“相互尊重是聯合考古隊建立互信的基礎。我們尊重所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人民,尊重我們的合作伙伴。”王建新多次這么說。

自從走進烏茲別克斯坦,中亞考古隊就尊重當地國情民情,創立和推行了“考古發掘+遺址保護+人才培養”三結合的工作模式。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毫無保留地向烏方人員傳授知識和技術,為所在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中國考古隊員的專業素養和學術品格,吸引了外國科研人員和大學生的熱情合作。除了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數十位師生加入中亞考古隊,在絲路沿線開展了數十年考古的西方國家考古學者也向中亞考古隊尋求合作。中亞考古隊在絲綢之路考古上具備了世界一流的研究實力。

多年來,王建新和團隊專家共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98人,其中不乏來自中亞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蘇河是王建新指導的第一個外籍博士:“中國的老師,不僅毫無保留地教導我,還為我國的遺址保護、文物保護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從老師那里,我學到了大愛無私。未來,我也會成為中烏文化交流的使者。”

2021年8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申報的“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獲批。目前,聯合實驗室已與中亞國家的20余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建設了17個專題實驗室、13個教學科研實驗室,在科學研究、研究生聯合培養、教師交流互訪、實驗技術平臺開放共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如今,“考古發掘+遺址保護+人才培養”三結合模式,得到了中亞各國的稱贊。當地民眾會用“你好”和微笑表達他們的友好,政府官員也會對這群來自中國的考古專家豎起大拇指,感謝他們為本國文物保護作出的貢獻。

多學科交叉研究是西北大學團隊在中亞開展合作研究時秉持的思路。正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展蘇爾漢河流域多學科合作研究的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健帶領17名考古、地質、地理、信息學科專家開展國際聯合多學科考察,嘗試揭示地質構造演化、氣候環境變遷對絲綢之路沿線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的塑造與重要驅動。“我們會與中亞學者通力合作,攜手保護好、傳承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多元多彩的歷史文化風貌,為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學術貢獻。”馬健說。

在絲路考古中取得更多成果

2021年5月,“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在西北大學建立“中亞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便是成果之一。

為落實“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成果,西北大學迅速行動,在整合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陜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研究力量的基礎上,成立了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并從發展定位、運行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大力推進中心建設。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舉全校之力,給資源、給政策,高標準定位、高質量統籌,全力把中心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研究平臺。”

4月25日,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目前,西北大學已與8個國家和地區的13所高校、科研機構簽署了共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協議,聘請了來自9個國家的26位考古領域專家學者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我們將以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價值闡釋和價值傳承為主線,充分發揮考古學一流學科優勢特色,與絲路沿線國家深入開展國際考古合作和學術交流。聚焦文物、文化、文明三個方面,產出更多高質量原創性成果,促進我國與相關國家的人文交流、文明交往和文化互鑒。”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說。

近年來,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先后獲評“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以中亞考古隊等學校先進典型為原型創作的《英雄如歌》《百廿回望》等校園文學作品,深受師生好評。

“近期,我們還要去費爾干納,為今年中、烏、塔、吉四國聯合考古考察工作做前期準備。我們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做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先行者、開拓者和奮斗者。”王建新激動地說。


原文鏈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05/30/content_810240.html

< 上一篇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首屆西安市中小學地球科學知識與創作科普大賽啟動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