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名師大家學術文庫》新書發布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12月9日,《名師大家學術文庫》新書發布暨座談會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此次發布的《名師大家學術文庫》(第一批)包括《宋明理學史(修訂版)》(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張西堂全集》《劉持生論著選:先秦兩漢文學史稿》《陳直著作選》《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觀念》(彭樹智)、《王戍堂文集》《侯伯宇論著集》《高鴻論著集》《張伯聲院士論著選集》《張國偉院士論文選集》《李儀祉全集》11種論著。中科院院士張國偉和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共同為新書揭幕。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賴紹聰主持發布會。

西北大學文史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侯外廬,“古史辨派”的重要成員、經學家張西堂,專治中國思想史的史學家張豈之,秦漢史學的開拓者、史學家陳直;理工科領域的中國水利建設先驅、著名水利學家李儀祉,“地殼破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創立者、地質學家張伯聲,理論物理和點集拓撲專業以中國人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論”“王氏定理”的創立者侯伯宇、王戍堂等,在中國乃至世界學界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在致辭中表示,《名師大家學術文庫》選擇西北大學學術大家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論著結集出版,是“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及文化傳承的一筆寶貴財富”,體現了西北大學百余年來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折射出西北大學出版社以學術立社,著重培植大學人文精神的辦社旨趣。

“大學就是要有一批胸懷天下、勇擔道義、肩負國家和民族重任的教授、學者,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善于融會貫通、敢于創新求變的命世英才,并且在科學研究方面誕生一大批走在世界前列、契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水平成果。”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郭義強在致辭中表示,編校精良、制作精美的《名師大家學術文庫》反映了西北大學在文學、歷史、考古、數學、物理、化學、地質等優勢學科和經學史、思想史等優勢專門史研究領域所取得的代表中國學界最高學術成就甚至躍居國際領先地位的學術成果,傳承著“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西大精神,必然能滋養一代代西大人心懷夢想、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善作善成,所以它“是獻給西北大學120周年華誕的最貴重最耀眼的禮物!”

“匯聚百余年來在西北大學發展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產生重要影響的名師大家的學術力作,充分展示他們的學術面貌與學人風骨,是我們開展學術校慶的重要主題之一。”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組織編纂出版《名師大家學術文庫》,有助于挖掘校園歷史文化資源、把握學術延展脈動、推動交流互動,能為學校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必將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他希望西北大學出版社繼續秉持學術立社的理念,篤定實干,編輯出版更多反映學校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產生的新的學術成果的精品著作,編輯出版更多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創新發展的優秀圖書。

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馬來介紹,入列《文庫》的十余位名師大家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社會文明進步、學科奠基與科學研究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他們大多經歷了外敵入侵,主權喪失的舊中國時期,曾經與祖國共命運、與河山同沉浮,在西學東漸中身懷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理想,致力于中華民族復興,他們是一個學術群體,也是一個精神群體;積累傳承學術,繁榮發展文化,推進科學研究,培植大學人文精神,是本文庫出版的基本宗旨。

《名師大家學術文庫》選擇西北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論著結集出版,有的經由健在者修訂,有的由專人整理,有的由后任學術繼承人校核整理并按時間順序編訂,為使學術論著選材更完整更有代表性、典型性,一些內容是從落滿塵埃的“故紙堆”發掘整理。這11部論著或修訂、整理,或重新編訂,是花費大量勞動的結果,不是簡單的重復。這不僅是對西北大學悠久歷史傳承的整理和再現,也是對學校深厚文化傳統的發掘與弘揚。

在座談交流階段,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原會長、陜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周天游,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浩等專家學者分別結合11種論著介紹了相應名師大家的主要學術成就、學術價值以及對我國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產生的重要影響。

張豈之先生“鮐背之年”以驚人的毅力、憑深厚的學養,用一個整年頭的時間,對三十多年前侯外廬、邱漢生與其合作主編的《宋明理學史》做了新的修訂。

張銘洽教授對《張西堂全集》的整理,得多位文史界朋友援手,耗時十余年終于完成,其中包括14種未曾出版的書稿,是完整反映張西堂秉持古史辨派“精核考辨,辨偽求真”治學精神的重要學術成果。

《李儀祉全集》由李儀祉先生嫡孫李晑搜集整理,多年來李晑以一個學人和嫡孫的身份,南上北下,廣泛搜集其祖父手稿以及多地所藏檔案資料,終于整理出完整的李儀祉學術論著集,全面反映李儀祉教育、學術、咨政及治水思想。

《張伯聲院士論著選集》收集張伯聲先生在地質礦產和地質構造領域的學術論著,反映他為國家“一五”能源建設戰略做出的突出貢獻,及他提出為學界公認的我國地質構造五大學說之一的“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他的學說至今仍在找水找礦領域發揮作用。

史學家彭樹智教授的學術論文集《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觀念》,闡釋了彭樹智教授及團隊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創立的“文明交往論”,被視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世界史學科的三大理論體系之一。論述了人類文明自覺化過程、人類交往互動的三大主題、不同文明和同一文明內部的交往等構成的人類文明交往歷史觀念,對我們今天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形勢,回應“文明競爭論”,開展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應有的理論支撐。

在秦嶺造山與地球大陸動力學領域,提出“秦嶺地質構造與演化理論”的地質學家張國偉院士的“學術論文選集”,不僅體現張國偉院士學術思想及其發展軌跡,而且反映其治學精神和地學教育理念,有學術傳承與教育理念傳播多個方面的含義。

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告訴記者,編輯出版《名師大家學術文庫》,不僅僅是匯集他們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與學科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術力作,更是傳承和發揚他們以這些標志性成果構筑的大學學人精神與風骨;記錄歷史、傳承文化,對我們悠久歷史傳承的整理和再現,對我們深厚文化傳統的發掘與弘揚,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文化新輝煌的實踐;《名師大家學術文庫》也將為后學提供“知來路,明去處”,傳承學脈,賡續學術的階梯與不懈精神動力,為學術創新發展提供學術與人文精神支持。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12/t20221209_5569825.shtml

< 上一篇

秦漢歷史與考古的融合發展”暨紀念陳直先生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陜西西安召開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