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 陸航)百廿求索踏歌行遠,春華秋實桃李芬芳。作為我國西部地區建校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西北大學不僅開辟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也繪就了我國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11月15日,西北大學隆重舉行建校120周年暨“雙一流”建設推進大會。陜西省委副書記、陜西省人民政府省長趙一德,陜西省委原書記安啟元,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方光華出席會議。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和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副校長羅娜·福克斯·奧馬霍尼、意大利薩蘭托大學校長法比奧·普里斯、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分別作為國內、國外高校代表,在現場或通過視頻方式致辭。
120年來,西北大學始終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堅持以貢獻求發展、以創新求突破,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取得了諸多重大標志性成果,為國家、西部特別是陜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趙一德表示,希望西北大學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立德樹人上取得新成績;要緊跟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并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進,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性科研成果,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完成“現代化”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藍圖,也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明確了新的歷史責任。大學如何完成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是大學群體共同面對的、也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當日下午,以“開放?融合?創新:新時代大學的使命與擔當”為主題的西北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校長論壇在長安校區舉行。來自百余所國內高校專家、學者、師生代表近2萬人以線上線下方式,聚焦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挑戰,研討大學在構建更加開放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格局、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高質量服務區域創新發展等方面承擔的時代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動情地說,“一部西北大學史,就是近半部大學斷裂史和遷徙史。這不僅是西北大學的歷史,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百年發展的縮影。”“回溯西北大學的歷史,其身上既有‘一鯨落萬物生’的經歷!‘更有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感慨!只有深入到校史當中去,用薪火相傳來描述百年老校”才是準確的。在鄔大光看來,中國百年高等教育具有舶來、斷裂、遷徙、調整和合并等主要特征,我國高等教育在概念、理論、制度、機制和形態中既有借鑒也有創新。但由于舶來的慣性、歷史的短暫和環境的動蕩,使我們的高等教育出現了借鑒與創新的失衡。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命題,我們要從中國大學走過的路,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判斷來看待中國大學的發展,如何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完成“現代化”轉型,是新時代的大學使命。
“文化自信是推動國家發展、促進民族興旺最為基本和持久的力量。高等教育要立足國情面向世界、扎根中國融通中外,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悠久傳統文化優勢,努力用中國智慧、中國辦法解決教育改革發展和社會前行中的問題,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認為,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和高水平開放是創新的基石,高校要適應時代要求去真正地解決國家發展、社會前進遇到的制約性難題,要進行與特色及時代關聯的模式變革,對國家而言是形成高質量教育體系,對學校而言是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表示,成都理工大學圍繞青藏高原及周緣地質、資源、能源、災害、生態環境等需求,通過培養拔尖人才、打造一流師資隊伍、聚力高水平科研、增強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能力、提升國際化水平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取得顯著的建設成效。
以“開放、融合、創新”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并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更加突顯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內在聯系,強化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這也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120年來,西北大學先后為國家培養了40余萬畢業生,扎根在各個領域,奮戰在各條戰線,涌現出一大批科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全國重大先進典型、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中國人物等杰出人才,為學校贏得了“中華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經濟學家搖籃”“作家搖籃”等諸多美譽。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提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應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擘畫戰略定位,發揮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并在“優先安排、優先保障、優先滿足”的基礎上以教育優先發展作為教育強國的發展策略和根本大計,做到經濟社會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求,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為抓手,并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為驅動共謀高質量發展。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新時代大學要形成開放包容、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國際共識,以更強的韌性抵御風險、迎接挑戰。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表示,大學要高質量發展,做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開放、融合、創新”是必由之路。山西大學校長黃桂田提出,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中西部地區要落實好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政府層面,地方政府要重點扶植發展基礎良好的高校,推動其沖擊并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在學校層面,中西部高校要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加強優勢學科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引育并舉,大力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切實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高校如何從“孤島式辦學”走向“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主動思考與塑造大學的定位與內涵、精神與文化、結構與功能、貢獻與評價;高校如何回答好與實踐好“培養人、辦大學、融時代”的基本問題,扎根中國大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大學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進一步明確新時代、新階段大學的新使命,準確把握時代要求、戰略內涵、基本命題、一流內涵、評價轉型、主題主線、根本任務;充分利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汲取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兼容并蓄,開放發展;充分利用大學的天然優勢,建立大學創新體系,探索融合發展的新途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推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姚建紅舉例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面向新時代國家需求,將承擔推進醫教協同培養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深化醫學教育改革,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時代使命。
西北大學是我國西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肇始于1902年的陜西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改為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西遷來陜的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復稱國立西北大學。新中國成立后為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1950年復名西北大學,1958年改隸陜西省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現為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院校、教育部與陜西省共建高校。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表示,一代代西大人接續奮斗,矢志踐行“公誠勤樸”校訓,扎根中國大地,植根西北沃土,雖歷經滄桑,卻初心不改。進入新時代,西北大學以舍我其誰、時不我待的責任與擔當,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學校學科優勢更加鮮明、高層次人才成倍增長、高水平成果持續涌現、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走出了一條西部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創新發展之路。面向新的征程,西北大學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傳承西大精神,光大西大品格,扎根中國大地、植根西北沃土,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奮力譜寫新時代西北大學的嶄新篇章。
西北大學120周年校慶重點活動于11月15日正式拉開帷幕,分為慶祝活動、學術和文體活動、系列展覽活動、校園雕塑景觀落成儀式和校友系列活動等五部分,緊扣“學術校慶、文化校慶、合作校慶、情感校慶”四大主題。另外,“西大文庫”揭幕儀式同日舉行。西大文庫位于長安校區圖書館五層,是以收藏西大學人和西大校友的著述、手稿、學術資料為一體的特色文庫,收藏了西北大學建校以來1000余位著名學者和校友的手稿、教案、著作等文獻4000余冊(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文庫的建成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為師生的學習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11/t20221117_55648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