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馬嘶陣陣,見證了陜西與中亞國家的悠久交往歷史和友誼源遠流長。走進新時代,陜西同中亞交流更加密切,共建“一帶一路”使陜西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起點新聞推出“絲路古道煥新機”系列報道,講述新時代陜西與中亞交流合作的新故事。
“中國才是月氏的故鄉”,為了探尋古代游牧民族月氏的歷史蹤跡,20年前,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教授帶領團隊開始了“追蹤大月氏”的漫漫之路。今年八月,作為疫情發生后首個走出國門的中國考古團隊,他們又回到了烏茲別克斯坦,讓暫停了2年8個月的中烏聯合考古工作按下“播放鍵”。從考古單位到大學校園、從博物館到遺址現場,一個月時間里,考古團隊的足跡遍及烏茲別克斯坦近一半的疆域。

在庫瓦古城遺址考古現場,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所教授伊萬諾夫.杰納迪向王建新介紹這里的挖掘歷史,“1939年,從塔什干來的一些考古專家調查發掘,公元一世紀已經蓋了城墻了?!蓖踅ㄐ潞荜P心古城考古的具體情況:“已經有城墻了?,F在我聽到最早的有公元一世紀,還有更早的么?”杰納迪教授表示古城城墻里面發現的陶瓷屬于公元前六世紀。

王建新對起點新聞談起這次到烏茲別克斯坦考察的交流合作時表示:“ 我們新發現的契納爾遺址,也要準備做一些發掘,同時我們還要繼續進行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考古調查。主要的目標是要解決古代月氏、貴霜、吐火羅,他們之間的關系,認真收集考古學的資料和證據,完善我們的證據鏈條,讓我們的觀點能夠得到學術界的公認?!?/p>

王建新所說的觀點,是在2016年中烏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發現的拉巴特墓地,經過系統比較研究,拉巴特遺址很可能就是尋找已久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遺存。“中國考古學研究過去有一個重大的缺陷,我們沒有的考古走出國門,我們只是在做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研究,本世紀以來我們開始走出國門,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有很多突破和進展。絲綢之路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視角,必須要有東方視角,這也就是我們在境外開展、特別在中亞開展絲綢之路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意義所在。”王建新說,通過多年的工作,有必要也有價值把中國在大遺址保護取得的經驗和做法介紹到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院士Akhmadali Askarov說:“近年來我訪問了中國三四次,意識到中國在考古這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在上海合作組織撒馬爾罕峰會上,雙方商定在許多領域開展合作,特別是研究兩國文化遺產、共同研究絲綢之路古城等。我完全支持,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知識都投入到這方面。”

談到中烏聯合考古未來合作時,王建新表示:“這次來烏茲別克斯坦,有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烏茲別克斯坦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保護。他們對我們提出希望,不僅要搞考古,而且中國學界能夠幫助烏茲別克斯坦做好文化遺產、特別是一些考古遺址的保護工作。大遺址保護形成中國考古的特色,開展文化遺產保護,這也是下一步中烏聯合考古工作發展的新方向?!?/p>
原文鏈接: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22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