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

在古色古香的西北大學校園里,偶爾能遇到一位白發蒼蒼而神采奕奕的七旬老者,他就是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教授。

在考古界,王建新教授有個綽號叫“王月氏”。這個綽號的由來要從30年前的一場學術報告會說起。

1991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樋口隆康到西北大學作關于阿富汗考古的學術報告。報告過程中,樋口隆康問:“中國境內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在哪里?”滿座啞然。樋口隆康說:“要知道,中國才是月氏的故鄉。”

月氏是秦漢時期活躍在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被匈奴擊敗后西遷中亞。公元前138年,張騫為聯合月氏夾攻匈奴而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標志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全線貫通。

然而,當時的中國考古學者,卻說不清楚一個故鄉在中國的游牧民族的歷史蹤跡。絲綢之路的開創者是中國人,但其考古研究卻被西方學術界所壟斷。王建新教授痛心之余下定決心:“再也不能吃‘學術剩飯’了!”

只有找到一手資料,才能發出中國聲音。1999年,王建新教授帶領團隊從西安出發,循著歷史的蛛絲馬跡,一頭扎進甘肅的茫茫戈壁,扎進新疆的浩浩大漠,扎進中亞的綿綿群山,去尋找中國考古在國際學界高聲講話的骨氣、志氣和底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30多年的跋涉耕耘,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取得了一系列首創性的重大考古成果,成功發現了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將中國游牧文化考古理論和實踐推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在駝鈴回響的千年古絲綢之路唱響了中國考古人與時代同呼吸、與祖國共命運的壯歌。考古隊在中亞創立的“考古發掘+遺址保護+人才培養”三結合的工作模式,使這些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烏茲別克斯坦前夕,在烏媒體上發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訪烏期間,習近平主席專程接見了包括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內的中方考古隊員。2021年2月,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當選“三秦楷模”。

中亞考古隊的成功并非偶然,早在20世紀30年代,西北大學老校長——與郭沫若、范文瀾等并稱史學“五老”的侯外廬先生,就提出了“外來學術的中國化”“中國學術的世界性”等重大問題,認為中國文化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國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來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認知中華文明的特質和優勢。

今天的西北大學,在“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建設西北之重任”辦學理念引領下,圍繞“一山”(秦嶺)、“一河”(黃河)、“一路”(絲綢之路)、“一家園”(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一開發”(西部大開發)展開研究,致力于傳承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融合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原文鏈接: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3064739597897102489&item_id=13064739597897102489


< 上一篇

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聘任的德國籍專家艾克·韓榮獲陜西省“三秦友誼獎”

西域“行者”王建新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