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問題:史學研究的學術規范”高層論壇近日在西安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史學研究的學術規范問題,力求通過自覺強化問題意識,堅定史學研究學術自信,努力推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成果,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史學智慧。
講故事與解決問題并重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學研究的部分領域以引介西方學術思潮、傳播近代科學思想為己任,形成了講述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或概念發生進化故事的論文寫作模式。但任何研究的終極目的都是增加人類的新知,而不是舊知識的包裝重組。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院長曲安京認為,長期以來,史學研究的部分領域在很大程度上對“學術研究”僅僅滿足于故事闡釋,混淆了歷史故事和“歷史研究”的本質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學者們偏離了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科學研究軌道。
在曲安京看來,解決問題是衡量一項學術研究的唯一標準。因此,學術論文要具有專業性和可讀性,不必非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必須解決至少一個真的學術問題。
突出史學研究的“問題域”并不意味著取消“講故事”的傳統。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王建新表示,長期以來的考古學研究在經驗主義思維方式下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突出考古學研究的問題意識,要堅持“講故事”與“問題域”并重,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問題研究和理論方法的探索。以古代月氏文化考古研究為例,《史記》《漢書》《后漢書》及后代考古文獻都對月氏文化進行了故事化的記載,而針對諸如“敦煌祁連間究竟在何處”等具體問題的研究,則應運用游牧聚落考古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創新進行探索。
把握史學研究新方向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表示,中國素有尊史學史治史用史的良好傳統,特別是面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迫切需要加強史學研究,從歷史的成敗興衰中把握發展規律,把準前進方向。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解決時代面臨的歷史問題,才能回答歷史之問和時代之問,才能開創新時代中國史學發展新局面。
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規律,為文明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中國歷史的認知。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教授魏堅認為,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中,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使得中國歷史學有了進一步發展,考古新發現又進一步拓寬了歷史研究的視野和格局。
在魏堅看來,歷史學學者只有牢牢把握史學研究的新方向,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注重人文科學研究與科學史研究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沈衛榮提出,現代人文科學建立的標志就是對人類的精神文明、人類文化進行“歷史的和語文學的研究”,并以此與傳統的“哲學的和神學的研究”相區分。沈衛榮認為,歷史學和語文學代表著科學與理性,人文科學研究只有以歷史學和語文學的研究為前提,才是科學的和學術的研究。語文學泛指世界上所有與語言和文本相關的知識、學問和學術,是現代人文科學研究被遺忘的源頭。要走出歷史研究的危機,必須回歸語文學。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關增建引用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名句,闡述了史學研究的三個層次:一為搜集資料,梳理史實,了解過去,還原歷史;二為探究因果關系,了解歷史發展動因,解釋歷史;三為借古鑒今,獲得啟迪,應用歷史。
關增建以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例,說明科學史研究要厘清歷史上的科學和現代的科學之間的區別。
論壇由西北大學史學部主辦,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承辦。
原文鏈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6/t20210618_5341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