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王建新教授——扎根考古一線 服務“一帶一路”

“開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資料,不再吃‘學術剩飯’,才能發出‘中國好聲音’!”提及30年前的一場學術報告,今年68歲的老黨員、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至今記憶猶新。1991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樋口隆康來西北大學作關于阿富汗考古的學術報告,其間樋口隆康問道:“中國境內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在哪里?”滿座啞然。樋口隆康接著說:“要知道,中國才是月氏的故鄉。”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作為中國考古學者的王建新,也激發了他一路向西,前往絲路沿線探索月氏遺存的決心。

用“中國話語”闡釋絲路真實歷史

從東天山出發,追蹤月氏西遷路線,到達烏茲別克斯坦。在境外考古工作中,王建新帶領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研究模式。

2015年,他們先在撒馬爾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找到了屬于康居文化遺存的撒扎干遺址,這個發現令人振奮不已,因為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當年正是經康居抵達月氏的。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考古隊又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發現了拉巴特墓地,經過對時空范圍、文化特征的系統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拉巴特遺址很有可能就是他們苦苦追尋的西遷中亞的大月氏!考古隊用中國話語,為闡釋絲綢之路真實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

考古隊初到烏茲別克斯坦時,在一次會議上遇到了國際公認的歐亞考古三巨頭之一,意大利著名學者妥金。妥金很不客氣地說:“我們在這里調查了十幾年,該弄清楚的都清楚了。你們還來干什么?”如今,得知中亞考古隊在這里新發現了一批古代游牧聚落遺址,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后,妥金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不僅邀請考古隊喝酒,還要商談研究合作。這讓王建新和考古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學術研究決不能“吃剩飯”,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贏得尊重和話語權。

“要想知道文明會走向何方, 就必須找到我們的根”

都說塞外好風光,但野外考古卻不是想象中的“詩和遠方”。在大漠、在戈壁,考古隊員們忍受著太陽暴曬和蚊蟲叮咬,開探方、看剖面、清理文物……一天下來,汗漬和浮土常常讓衣服失去本色。幕天席地是工作常態,隊員們在廢棄的工廠、牧民的羊圈,甚至在深山戈壁就地宿營。大家還自己發明了“考古套餐”——一個馕餅、一根香腸,一個西紅柿、一根黃瓜,“優質版本”是再用手鏟切個西瓜。

走出國門,邁進中亞,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沒有充足的條件保障,只有陌生環境、語言的隔閡,以及一次次令人氣餒的徒勞無功。然而,當過鐵道兵的王建新總有一股不服輸的闖勁,他常說:“真心熱愛就不會覺得苦,困難和危險,只會激發我的斗志。”考古隊克服了不利因素,在烏茲別克斯坦西天山地區,國際學術界認為的“空白地帶”,新發現了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發掘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建立了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考古現場保護大棚,發現了找尋已久的極有可能是大月氏的文化遺存…… 談及20年的艱苦歷程,頭發花白的他依然滿懷激情地說:“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要想知道我們的文明會走向何方,就必須找到我們的根”。

以學術成果服務 “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12月,在陜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組成中烏聯合考古隊,這讓王建新備受鼓舞。“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讓我們的考古隊員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覺得自己的學問有了‘用武之地’。”

自從走進烏茲別克斯坦,王建新所帶領的中亞考古隊始終尊重當地國情民情,創立和推行了“人才培養、遺址保護、考古發掘”三結合工作模式。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毫無保留地向烏方人員傳授知識和技術,為該國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蘇河就是王建新指導的第一個外籍博士。2018年,他代表陜西高校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學在中國”來華留學博士生論壇上發言時說,“中國的老師,不僅毫無保留地教導我,還為我國的遺址保護、文物保護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從老師那里,我學到了大愛無私。未來,我也將會成為中烏文化交流的使者。”

與此同時,考古隊對待他國的文物堅守底線,從開始發掘的第一天起,始終秉持著負責任的態度——所有發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結束后,一定全部回填保護。在撒扎干發掘工地,考古隊還建立了保護板房,并安裝了中國自主研發的環境檢測和安防監控系統。“各國考古隊在中亞多年,只有我們會做回填這件花錢又費力的事。”王建新說,“我們不能在中亞進行掠奪式考古,只要資料,不保護文物。”王建新說。他們建立和推行的考古模式,得到了中亞人民的普遍稱贊,也讓考古隊員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當地人民的善意。“他們會用‘你好’和微笑表達友好,政府官員也會向我們豎起大拇指,感謝我們為中亞文物保護作出的貢獻。”

數十年如一日扎根考古一線,王建新教授先后入選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候選人、陜西省道德模范、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王建新教授說,“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和有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服務于國家建設,能用自己的一生報效國家,讓我感到無比幸福!”


原文鏈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21-05/06/content_466066.htm?div=-1

< 上一篇

奮斗正青春|西北大學學子又雙叒叕亮相央視舞臺!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出臺一系列新文科建設措施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