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2021)年清明節來臨之際,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祭祀黃帝陵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學術論壇,4月3日在陜西省黃陵縣舉行。作為陜西省“辛丑(2021)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學術論壇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海峽兩岸50余名學者,采取線下現場研討與線上視頻發言相結合的方式,圍繞“黃帝陵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主題,分別從“黃帝與黃帝陵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元典詮釋與當代意義”等角度展開熱烈而深入的研討。
著名學者張豈之、董金裕、林安梧、廖美玉、李紀祥、趙馥潔,陜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名譽主席、陜西師范大學原校長趙世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劉躍進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系李宗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羅安憲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劉學智教授等參加論壇,并作了精彩發言。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教育廳、省社科院、省社科聯有關領導出席論壇。大會共收到論文40余篇。
論壇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揚黃帝文化與黃帝精神,突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性、民族性、創新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作出積極貢獻。
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董金裕教授,臺灣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教授,臺灣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系廖美玉教授等8位來自寶島臺灣的學者精心錄制視頻,參與研討。
學術論壇開幕式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高陽主持,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方光華致辭,著名思想史家、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西北大學教授張豈之先生視頻致辭,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代表學校發言。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相關負責人與部門代表參加學術論壇。
方光華在致辭中強調,挖掘黃帝文化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具有時代價值,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他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兼容并蓄,浩瀚的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先祖的勤勞和智慧。
方光華介紹了陜西省在黃帝陵祭祀與保護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啟動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園區規劃、加強黃帝陵基本設施建設、改造提升清明黃帝陵祭祀典禮、加大黃帝陵文化遺產保護等,對進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意見。他簡要回顧了自2007年起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清明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學術平臺,需要不斷堅持下去。他指出,在當下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時候,黃帝陵、黃帝文化如何在我們國家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還需要專家學者奉獻更多的智慧和成果。
張豈之先生在視頻發言中指出,中國的主體民族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百家之學;中華文明在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部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他強調,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如泉之水,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它始終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吸收域內和域外文化,在融合會通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各家的理論學術成果,不斷豐富發展自身。
常江在致辭中表示,西北大學在中國思想文化、中國關學整理與思想研究等領域積淀豐厚,形成了特色鮮明、持續不斷、代有傳承的學術格局和學科分布,開拓了具有陜西氣派、西大特色的中國文化研究新境界。他說,圍繞論壇主題,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和研討,必將產生系列成果,為增加中華文化共同體認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助力,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做出貢獻。
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多年,源遠流長,根深葉茂。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華文明的象征符號。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黃帝與黃帝陵祭祀文化中的思想源流與人文本質,梳理了黃帝陵祭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系,揭示了黃帝文化在后世的影響,黃帝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現代價值。論壇探討了黃帝文化研究中的若干具體問題,如黃帝在讖緯文獻、明代巖畫中的文化內涵以及堯舜在漢唐樂府詩中的歷史形象、黃帝陵祭祖文化的藝術性問題等。
學者們在總結中華文化特色的同時,認為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傳基因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本屆學術論壇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黃帝文化的淵源、內涵和現代價值,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做出積極的貢獻。
原文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jjl/20210403/39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