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3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祭祀黃帝陵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學術論壇在延安市黃陵縣開幕。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50余名學者,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從“黃帝與黃帝陵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角度展開深入的研討交流,幫助人們深入了解黃帝文化的淵源、內涵和現代價值,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論壇上,著名思想史家、西北大學名譽校長張豈之在視頻發言中說,中國的主體民族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中華文明在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部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如泉之水,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它始終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吸收域內和域外文化,在融合會通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各家的理論學術成果,不斷豐富發展自身。”張豈之說。
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在致辭中表示,西北大學在中國思想文化、中國關學整理與思想研究等領域積淀豐厚,形成了特色鮮明、持續不斷、代有傳承的學術格局和學科分布,開拓了具有陜西氣派、西大特色的中國文化研究新境界。“圍繞‘祭祀黃帝陵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會議主題,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和研討,必將產生系列成果,為增加中華文化共同體認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助力,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做出貢獻。”
會議同期發布了由中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學教授李浩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帝祭文匯編簡注》。該書收錄自宋代以來的祭文120余篇;附錄部分,分別是《黃帝碑志、頌贊、詩歌(選錄)》《黃帝傳記(三篇)》《黃帝世系圖表》《黃帝研究論文選輯》等。
《黃帝祭文匯編簡注》不僅系統搜集整理了宋元以降歷朝歷代國家祭祀的祭文文獻,兼及和黃帝相關的部分詩詞頌贊、黃帝傳記、黃帝世系以及研究論文等,而且配以黃陵現存的歷代祭文碑實物圖片及碑文拓片、黃陵景觀圖片,從而既印證了黃帝陵祭祀是歷代國家公祭的法定場所,也為保存史料賡續數千年綿延至今的黃帝陵祭祀傳統、研究黃帝文化提供借鑒。
在專題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學者還深入探討了黃帝與黃帝陵祭祀文化中的思想源流與人文本質,梳理了黃帝陵祭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系,揭示了黃帝文化在后世的影響,黃帝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現代價值。并就黃帝文化研究中的若干具體問題,如黃帝在讖緯文獻、明代巖畫中的文化內涵以及堯舜在漢唐樂府詩中的歷史形象、黃帝陵祭祖文化的藝術性問題等進行了交流。
原文鏈接:http://toutiao.cnwest.com/data/sxtt/share/news/2021/04/03/content_155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