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天文學史研究團隊:探索中國古代歷法的奧秘

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名單中,全國共獲準立項66個項目,陜西有3所高校5個項目入選。

其中,西北大學天文學史研究團隊申報的“中國古代歷法中的‘步五星術’研究”作為此次入選的學術團隊項目之一,對進一步確立中國古代行星理論在整個古代天文學發展歷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3月1日,記者來到西北大學長安校區,采訪到該項目的首席專家、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唐泉教授,了解西北大學天文學史研究團隊背后的故事。

多學科協同 解析中國古代行星理論

走進唐泉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擺滿整個書柜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代天文律歷等志匯編》等古籍資料。翻開其中的一本,記者看到在艱澀的古文當中,有許多專業性極強的天文學術語,頁面的空白處則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和計算過程。可以看到,在天文學史的研究過程中,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備常人難以想象的恒心與毅力。

“雖然平日里的研究工作要進行非常繁復的計算和推導,但拋開成就得失,科學研究本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唐泉告訴記者。

據了解,西北大學天文學史研究團隊依托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團隊成員由曲安京教授、唐泉教授、陳鐿文教授和袁敏副教授4位老師,以及1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組成,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歷法領域。

“我們招收的研究生主要來自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等專業。除了對學生古漢語水平有較高要求外,我們還要培養他們解讀歷法的能力和掌握計算機編程的能力,這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很不容易。”唐泉說,“從事中國古代歷法研究的人數雖然少,但必須有科研人員去做。此次項目能夠獲準立項,充分表明我們團隊關于中國古代歷法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歷史學界的認可,這對我們無疑是一種肯定與鼓勵,更加堅定了我們在中國古代歷法這條‘冷門絕學’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那么,何為“冷門絕學”?

唐泉進一步介紹道,冷門學科主要是指一些學術關注度低、成果產出難、研究群體小的傳統人文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絕學則是冷門學科中文化價值獨特、學術門檻很高、研究難度極大、研究群體很小甚至后繼無人的瀕危學科。“像甲骨文、敦煌學、西夏學、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和傳統歷法研究等,均屬于冷門絕學的范圍。”唐泉說。

據介紹,在此次入選的“中國古代歷法中的‘步五星術’研究”項目中,團隊成員除了西北大學的師生,還包括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者。項目組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漢代至明代的所有中國傳統歷法中的“步五星術”進行全面研究,深入討論中國古代行星理論中的常數,闡明每一個算法的天文意義,并利用計算機編程模擬古代行星算法,探討不同朝代代表性歷法的行星計算精度,校勘所有歷法中與“步五星術”有關的文字。而且,項目組還將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古代行星理論的發展脈絡,從本質上理解中國古代行星理論的精髓,并從客觀上評價中國古代行星理論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腳踏實地 甘愿坐冷板凳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西北大學天文學史研究團隊便在曲安京教授的帶領下從事中國古代歷法研究。曲安京教授目前擔任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院長,還是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歷法史和數學史研究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

團隊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幾代科研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西北大學早期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特別少,曲安京教授作為團隊的開創者,一人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團隊在起步階段可謂步履維艱,但硬是憑借勇攀科研高峰的信念,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終才撥云見日。”唐泉告訴記者,“近年來,團隊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中國古代歷法中的交食理論和行星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據唐泉介紹,他從2001年起便師從曲安京教授學習歷法史,至今已有20年的時間。從2007年起,他開始關注中國古代歷法中的“步五星術”,即中國古代行星理論。“行星理論是中國古代歷法中最難的內容,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實在項目獲準立項之前,我們已經在這個領域耕耘了10余年之久。”唐泉說。

科學的高峰在于不斷創造,永遠在路上,因此團隊中有不少人刻苦鉆研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來“磨一劍”。在與“步五星術”相關的大量校勘工作中,面對史書中的天文學數據和算法,在一般史學家無法校對出錯誤的情況下,團隊需要通過算理分析和數學計算,最終給出合理的校勘;由于古人的思維與現代天文學家的思維不同,團隊只有建立相應的數理模型,才能搞清楚古代算法的天文意義以及合理性;在討論中國古代歷法中的行星計算精度時,團隊需要利用計算機編程模擬古代的行星算法,并利用現代天文軟件提取相應的理論結果……這都需要成員共同協作,并閱讀大量文獻、深入探討原理知識,最終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從前很多計算都是手算,處理大量的數據會耗費很多時間。隨著科技的發展,借助計算機編程和一些天文軟件,團隊的研究工作變得相對簡單。例如,當我們計算古代歷法中的日食、月食和行星位置等數據時,在理解算法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編程很快就會得出結果,天文軟件的出現也讓一些理論結果的提取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唐泉說。

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熱更不易。在許多人眼里,坐冷板凳與名利無緣、跟熱鬧無分,與寂寞冷清相伴、同淡泊清苦相隨。但在團隊成員們看來,正因為吃得了坐冷板凳的苦,不心浮氣躁,不急功近利,才能打開事業的新局面。

“我們是一個有使命感、責任感的團隊。中國古代歷法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需要被傳承、被發揚,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認識,我們不能讓這門學科后繼無人,否則就太可惜了!”唐泉表示,此次立項,能夠幫助團隊凝聚和培養一批人才,這為科研攻關與技術突破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小到每周一次的歷法討論班,大到國際會議,團隊成員都會認真準備,充分利用寶貴機會交流經驗。

“我們與國際上的其他科研團隊也保持著密切聯系。在2015年和2018年,我們舉辦了兩次古代數學史與天文學史國際會議,團隊邀請了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和專家齊聚西北大學,共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唐泉說,“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智慧結晶,我們要把中國古代的科學態度與科學追求傳承下來,并努力在國際上發聲,將中國古代歷法的基本思想與方法推介給國際同行,讓其受到更多人的認可與肯定。”

原文鏈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103/15/content_750716.html

< 上一篇

實現報國之志理想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先進事跡紀實

廿載攻關破解血液短缺困境——我國人紅細胞代用品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