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學文化遺存解讀中國古代文獻記載

3月3日,“三秦楷模”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新聞媒體集中采訪活動在西北大學舉行。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回顧了團隊20余年來的工作,結合開展絲綢之路考古工作的重大意義,介紹了考古隊突破性成果和未來研究計劃,并同文化遺產學院負責人、考古隊師生代表回答20余家媒體的提問。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田明綱主持集中采訪活動。

古代游牧人群月氏原生活在中國境內,后在匈奴的打擊下,大部分月氏人遷往中亞,被稱為大月氏。《史記》《漢書》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月氏的歷史,但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確認。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以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為切入點,重啟絲綢之路考古工作。西北大學考古學術團隊先后在中國境內的甘肅、新疆等絲綢之路沿線區域開展了持續多年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確認古代月氏人的故鄉“敦煌、祁連間”不在河西走廊而在以東天山為中心的區域。在此基礎上,確認東天山地區約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世紀期間分布的游牧文化遺存應該是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從2009年起,該項研究工作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從東天山延伸到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的西天山。尋找和確認西天山地區分布的古代月氏文化遺存,厘清古代月氏與大夏(巴克特里亞)、貴霜、康居、粟特的關系成為新的課題。

王建新介紹,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塔吉克斯坦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組成中烏、中塔聯合考古隊,在西天山地區開展了持續多年的大范圍系統的區域考古調查。在此基礎上,選擇若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科學精準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進展。中烏聯合考古隊于2015—2016年發掘了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市西南的撒扎干(Sazagan)遺址,共發掘5座小型墓葬、一座大型墓葬和一處石構房址,確認其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游牧遺存。從墓葬形制、埋葬習俗、隨葬品組合等方面看,撒扎干的發現與哈薩克斯坦西南部、烏茲別克斯坦北部和中部的錫爾河、澤拉夫善河流域過去發現的一批古代游牧人的墓葬文化特征基本相同,應屬同一考古學文化。從年代、分布區域和文化特征看,它們應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康居有關。撒馬爾罕盆地南緣、西天山北麓是古代康居的勢力范圍。

2017—2018年,中烏聯合考古隊對拉巴特1號墓地進行了發掘,共清理了94座小型墓葬。 結合碳十四測年數據,包括拉巴特墓地在內,這類遺存的年代范圍可確認為公元前2世紀后半葉至公元1世紀前半葉。這類遺存主要分布于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的北巴克特里亞地區河谷平原周邊的山前和丘陵地帶,墓葬形制、埋葬習俗均不見于巴克特里亞地區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考古學文化遺存,而與中國新疆東天山地區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世紀期間的古代游牧文化遺存面貌相似。這類游牧遺存在時間、空間和文化特征上,與中國古代文獻所記大月氏西遷巴克特里亞地區的歷史相合,應該是大月氏留下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確認了西遷中亞后的大月氏所遺留的考古學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圍后,厘清古代月氏與貴霜的關系就成為必須面對的新課題。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貴霜人是月氏人的分支,貴霜帝國是由月氏人建立的。但歷史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

王建新表示,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區的這類地面式龕室墓遺存,與分布于山前、丘陵區域的以拉巴特墓地為代表的地下式偏室墓和豎穴墓遺存,在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同時存在,且隨葬陶器的形式、組合基本一致。過去不少學者根據這兩類遺存的共時性和陶器的相似性,將它們視為同一文化,認為它們都屬于早期貴霜或貴霜人的墓葬。在典型農業地區,古代農業人群大量使用陶器并普遍制作陶器。因此,將陶器作為區分和確認不同考古學文化和研究同一考古學文化發展演變的典型器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游牧人群不會像農業人群那樣大量使用陶器,他們會更多地使用易攜帶和不易碎的金屬器、皮具和木器。同時,由于技術和原料的限制,他們也很少制作陶器。游牧人群通常使用農業人群生產的陶器,這種現象已經被東天山、費爾干納盆地等地區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王建新認為,這兩類遺存在分布區域、墓葬形制、葬式葬俗、隨葬品組合及其所反映出的經濟形態、文化傳統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結合歷史文獻可以認為,以拉巴特墓地為代表的遺存,應該屬于以游牧為主的月氏人;而地面式龕室墓,則屬于以灌溉農業為主的貴霜人。兩者是同時存在、聯系密切但又屬于不同人群的文化遺存。從考古學文化上將月氏和貴霜的遺存區別開來,對于厘清月氏與貴霜的關系意義重大。

從已知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看,早期貴霜至貴霜帝國時期巴克特里亞地區人群構成復雜,河谷平原農業區至少存在巴克特里亞原住民、印度移民、波斯后裔、希臘后裔等來源不同的人群。除了反映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的遺存外,還存在大量反映希臘宗教、印度宗教信仰的遺存。因此,早期貴霜至貴霜帝國時期的墓葬不應該只有地面式龕室一種形式,還應該有其他埋葬形式。

為填補這一空白,中烏聯合考古隊在過去很少做工作的蘇爾漢河河旁二三級階地上開展了持續的調查、勘探工作。2018年至2019年,在蘇爾漢河上游東岸三級階地上發現了一處古代大型公共墓地——謝爾哈拉卡特(Serkharakat)墓地。該墓地位于蘇爾漢河州烏尊市謝爾哈拉卡特村,東距著名的卡爾查延古城遺址約2公里,經勘探確認該墓地現存分布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目前在蘇爾漢河流域發現的青銅時代以后規模最大的古代墓地。考古隊2019年春季對該墓地進行了小規模發掘,共清理38座墓葬和15座灰坑。資料顯示該墓地使用年代跨度較大,包含青銅時代直至中世紀的遺存,其中以早期貴霜至貴霜帝國時期的墓葬為主,包含15座豎穴墓道偏室墓、4座豎穴墓道端室墓和6座斜坡墓道端室墓。這批墓葬與以拉巴特墓地為代表的遺存相比,隨葬品顯得較為匱乏;陶器形式相同,但器形普遍偏小且多無使用痕跡,具有明顯的明器特征。墓葬形式多樣,葬式葬俗中單人一次葬、單人二次擾亂葬、雙人一次和二次擾亂葬共存。這樣的現象真實反映了早期貴霜至貴霜帝國時期河谷平原區域多個人群、多元文化的歷史,與以拉巴特墓地為代表的游牧人群的墓地內墓葬形式、葬式葬俗等相對單一的文化面貌形成鮮明對比。

2019年冬季,中烏聯合考古隊繼續沿著蘇爾漢河上游東岸進行系統考古調查,發現和確認了提什克特佩(Tishk-Tepa)、契納爾特佩(Chinar-Tepa)、庫爾干特佩(Kurgan-Tepa)、卡拉伊爾特佩(Karayl-Tepa)等包含貴霜時期遺存的遺址。其中庫爾干特佩和契納爾特佩屬于首次發現。聯合考古隊對保存較好的契納爾特佩進行了測繪、勘探和小規模發掘,為探討貴霜聚落空間布局、墓葬特征及多元文化面貌提供了更全面的考古資料。

王建新說,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考古新資料,并參照東西方古代文獻和考古出土文獻的記載,可以認為:公元前2世紀后半葉至公元1世紀前半葉,北巴克特里亞地區河谷平原周邊的丘陵、山前地帶分布的以拉巴特墓地為代表的遺存,在時間、空間和文化特征上,與中國古代文獻所記大月氏西遷巴克特里亞地區的歷史相合,應該是大月氏留下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同時期北巴克特里亞地區蘇爾漢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區分布的以卡爾查延、達爾弗津特佩等遺址為代表的農業文化遺存,雖與周邊的游牧文化遺存關系密切,但卻是經濟形態和文化特征完全不同的人群。這類遺存在經濟、文化、政治方面都繼承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的傳統。因此,可以認為,這類遺存是大月氏統治下的早期貴霜的考古學文化,貴霜人是希臘-巴克特里亞遺民的一部分,并不是月氏人的分支。其后的貴霜帝國延續的是早期貴霜的文化傳統而不是月氏文化,建立貴霜帝國的應該是貴霜人而不是月氏人。

王建新認為,歐美各國以及俄羅斯、日本等國的學術界,長期以來對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和學術成果,占有著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的話語權和研究主導權。但是,西方學術界對古代絲綢之路的關鍵區域中亞地區的考古研究,多站在以歐洲為中心的視角,關注古代波斯、希臘、斯基泰等對中亞的影響。西北大學考古學術團隊以古代月氏文化為切入點的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站在東方的視角研究古代中亞,并挑戰國際學術界的一些主流觀點。目前,他們正在通過多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完善證據鏈條,力求使全新的研究結論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呂建榮表示,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是以王建新教授為帶頭人的優秀考古科研團隊,由8名老師和12名學生組成。1999年以來,團隊先后赴中亞多國開展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首創了游牧聚落考古理論,打破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傳統認知。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正式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當年12月,在陜西省政府支持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組成中烏聯合考古隊。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烏茲別克斯坦前夕,在烏媒體上發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訪烏期間,習近平主席專程接見了包括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內的中方考古隊員。2021年2月25日,陜西省委辦公廳作出《關于開展向“三秦楷模”路生梅張雷威同志和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學習的決定》。它指出,中亞考古隊傳承踐行西北大學“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把科學精神、報國之志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實踐,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確認了《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取得了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高校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情懷。

原文鏈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04_5315539.shtml

< 上一篇

為絲綢之路考古獻上“中國方案”,讓月氏研究發出“中國聲音”——記“三秦楷模”—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

“三秦楷模”?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廣為認可的“中國方案”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