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北麓成為川金絲猴樂園

4月24日,在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幾只川金絲猴在水池邊喝水。

嬉戲打鬧、四處覓食……4月24日,在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290只川金絲猴聚集在一起,自在地生活著。

每年3月至5月,是秦嶺川金絲猴生育的高峰期。今年以來,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的猴媽媽們,已生產小猴36只。

與猴為友

在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有一群人,他們了解每一只猴子的習性,能準確地叫出每一只猴子的名字,與猴為友,相伴9年。

“我們經常說‘猴有猴相’。猴子有獨屬于自己的面相、氣質和性格。與它們相處久了,就能認出來。”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管護員張超說。

2002年,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建立了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2016年,張超到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后,就開始配合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保國,進行秦嶺川金絲猴研究保護的輔助工作。

“最早接觸川金絲猴,更多是好奇,了解的相關知識較淺,隨著越來越多的接觸,我開始觀察研究猴群的家庭信息、社交能力、行為特征,以及它們的飲食喜好等。現在,我甚至能聽懂一些‘猴言猴語’。”張超說,“這些年,我已經把猴子當作朋友,經常會和它們‘聊天’。它們非常聰明。”

遠處有一只頭頂禿了一塊的猴子。張超笑著說:“這是它前幾天打架時,被其他猴子拔了一撮毛。猴子也讓人不省心啊!”

隨著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對金絲猴的監測與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的金絲猴數量由保護區成立之初的11群120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24群1973只,種群數量及棲息地面積呈穩步增長趨勢。

走進川金絲猴的世界

川金絲猴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也離不開科研團隊。

“1985年,我去秦嶺山里采集標本,偶然看到川金絲猴在森林里跳躍。看到小猴子機靈可愛的樣子,當時我就想,希望以后能有機會研究它們。1989年,我如愿加入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李保國說,“野外考察的不確定性,常常讓團隊成員無功而返。有一次爬了5個小時的山,終于看到幾只猴子,但是觀察了不到1分鐘,猴子就跑了。也有很多時候,什么都找不到,導致研究成果止步不前。川金絲猴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樹上,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習性,我們決定引猴下樹。”

“一開始投喂玉米棒,猴子坐在玉米上,一口不吃。后來給猴子投喂蘋果,它們也不吃,因為猴子壓根就沒見過這些東西。投食招引到第21天時,一只小猴子從樹上下來,吃起了蘋果。到第23天時,整個猴群都被招引下樹。我們當時的心情別提有多激動了。”李保國說。

關于川金絲猴的研究與保護,目前,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要圍繞靈長類社會演化、適應策略和生存潛力,以及川金絲猴瀕危預警與解危等進行研究,為川金絲猴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持。

“如今,我們還應用了像人臉識別一樣的‘猴臉識別’技術,做到精準識別每一只猴子的外貌特征。”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后趙海濤說。

從尋找猴群,到引猴下樹,李保國和他的研究團隊進入了川金絲猴的世界。

守護秦嶺生物多樣性

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川金絲猴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川金絲猴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2022年,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一步加強與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川金絲猴監測和研究領域的合作。

每年3月至5月,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的管護員、西北大學科研人員以及當地負責引猴的村民會對川金絲猴群進行投食招引,幫助母猴囤積脂肪和能量,讓它們能夠更好地生產和哺育幼崽。到了10月至12月,再進行一次投食招引,幫助猴群度過秦嶺北麓寒冷的冬季。

“我們每年的投食量不超過川金絲猴食物量的四分之一,目的是不讓猴群對人為投食產生依賴,從而更好地保護川金絲猴種群的發展。”玉皇廟金絲猴監測研究基地管護員管一凡說。

作為秦嶺地區關鍵物種,川金絲猴生存狀況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陜西對川金絲猴的保護不僅促進了這一物種的恢復,維護了秦嶺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還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示范。

目前,川金絲猴在秦嶺山脈中主要分布在陜西周至縣、太白縣、寧陜縣、佛坪縣、洋縣等地,數量5500余只。

記者 田若楠文/圖

原文鏈接:https://www.sxncb.com/2025-04/29/content_11157827.html

< 上一篇

西安市文保大學生走進千年莫高窟

古跡新游記② 西頭遺址尋“豳”記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