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成為拉動經濟發展新引擎

今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第二十五個年頭。25年來,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深化,取得顯著成就。4月19日,《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25)》(西部藍皮書)(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西北大學舉行。報告全面回顧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5年來的政策演變歷程,系統總結顯著成效,深入剖析當前面臨的現實困難。同時,緊扣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針對性提出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為西部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如何將西部大開發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定位思考、統籌推進?記者就此采訪了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徐璋勇。

西部地區呈現多領域全方位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指出,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報告關注西部大開發的內容有哪些?

徐璋勇:《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自2005年起每年發布一部,至今已連續出版20部。該系列報告長期聚焦西部發展問題,在國內外引發廣泛關注,為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成為新時代西部發展研究領域的重要風向標。報告分為“總報告”“專題報告: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研究”“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動態數據(1999—2023)”三部分。其中,“總報告”主要就西部大開發戰略25年的演變進行了回顧,對取得的成效進行了總結評價,對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面臨的現實約束進行了分析,并聚焦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經濟社會發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角度,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點任務與路徑。

“專題報告”包括“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研究”“西部地區生態安全建設研究”“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研究”“西部地區區域創新發展研究”“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研究”“西部地區民生發展研究”6個專題報告,分別就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重點強調的“六個堅持”進行研究,提出貫徹落實“六個堅持”的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報》: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5年來,受益于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報告對此有哪些研究?

徐璋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5年來,經歷了三個階段:1999—2009年為基礎發展階段;2010—2019年為深入發展階段;2020年至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報告顯示,近十年來,西部地區平均經濟發展指數年均提升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31%和東部地區的5.61%。這意味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西部大開發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報告分別從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生態安全建設、對內對外開放、創新發展、城鄉融合、民生發展等方面,分析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各領域、各方面發展狀況。報告顯示,西部地區傳統特色優勢產業與新興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各具特色;西部地區生態質量穩步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不斷提高,重點生態工程穩步推進;2005—2022年,西部各省(區、市)生態安全均處于上升態勢;西部地區加快對內、對外開放。西部地區對內開放體現在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跨省毗鄰地區融合發展以及山川沿線經濟帶建設。目前,西部地區已經形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關中平原城市群等較為成熟的城市群。

西部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看待報告提出的西部地區形成大保護新格局?

徐璋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的生產綠色化指數上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生活綠色化快速提升、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完善。2012—2022年西部地區生產綠色化指數從1.71增加到3.30,增長顯著。其中,新疆、甘肅等省區表現突出。此外,西部地區生活綠色化指標穩步上升。2012—2022年西部地區生活綠色化指數從0.22增長到0.48。西部地區在生態安全方面呈現穩步上升趨勢。2012—2022年西部地區的生態安全指數從3.70增加到4.94,增幅達33.5%。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等,西部地區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報》:報告提出西部地區形成大開放新格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有哪些依據?

徐璋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12—2022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指數增長幅度超過1倍,與東部地區相比雖然仍有差距,但正在逐步縮小。其中,四川、陜西等西部經濟強省經濟發展水平持續向好,保持西部領先地位;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區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甘肅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有所下降;云南、貴州保持相對穩定。此外,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突出,產業發展轉型加速,在共享發展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反映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體現了政策扶持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積極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報》:只有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才能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西部地區沿邊開放有哪些成績?

徐璋勇:西部地區沿邊開放主要包括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跨境旅游合作區等。我國目前共有9個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其中西部地區有8個。這些試驗區通過政策支持和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邊境經濟合作區是我國擴大沿邊開放的重要平臺。目前國家已批準設立的邊境經濟合作區西部有13個,這些邊境經濟合作區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把握發展與安全之間的動態平衡

《中國社會科學報》:西部大開發如何把握發展與安全之間的動態平衡?

徐璋勇:西部地區各省(區、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養區、西南石漠化防治區、重要森林生態功能區五大重點生態區,因地制宜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基于優良生態資源保護、重大生態建設成果鞏固和分散項目優化整合三類治理模式,科學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持續推進三江源、青海湖、塔里木河等重點區域和流域的生態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西部地區將加速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力求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與規模化應用,同時要對傳統能源進行清潔化、高效化改造,確保能源結構的多元化與可持續性。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將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崛起,成為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為了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配置,西部地區還應加強能源管網的互聯互通建設,特別是提升“西電東送”工程的輸電能力和效率,確保東部地區的電力需求得到穩定供應。這不僅有助于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壓力,也能促進東西部地區的經濟聯動與協調發展。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應創新跨地區產業協作機制,優化產業布局,有序承接東中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通過加強區域間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溝通與合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格局。尤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應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通過加強成渝兩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協同發展、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兩地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與一體化發展。同時,積極培育城市群,發展壯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進城市間基礎設施的聯通和公共服務的共享,進一步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

原文鏈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25_5870779.shtml

< 上一篇

20th華表獎 | 陜西電影《美術老師的放羊班》獲優秀青年電影創作提名 中國電影華表獎提名名單正式公布

陜西省教育系統英模報告團2025年高校首場巡講活動舉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