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周刊丨好朋友是基因幫你挑選的親人?記者專訪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王會娟

近日,短視頻《好朋友與你的基因相似度比遠親還高》受到關注,為什么有些人的相遇,就像久別重逢,妙不可言?答案就藏在23對染色體中。其中有什么樣的有趣科學知識,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專訪了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陜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科創中心主任王會娟。

科學研究

好朋友之間的“臭味相投”

已經寫在基因里了

有全球著名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們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朋友之間的親緣系數比陌生人要高,好朋友的基因相似度比你的第四代表親,還要高,第四代表親(共享高祖父的表/堂兄弟姐妹)的親緣系數大約是 0.001,而好朋友之間的親緣系數為 0.0014!

更有趣的是,在相似度排名前1%的基因,大部分為嗅覺相關基因。嗅覺相關基因在朋友之間表現出更高的相似度,而免疫系統相關基因則顯示出更多的差異性。這一結果暗示了好朋友之間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生物特性上產生相似性,而在其他方面則保持多樣性。

所以說,好朋友之間的“臭味相投”,已經寫在基因里了。也可以說,你的好朋友是基因幫你挑選的親人。

另外,研究表明,親密的朋友會共享10%的腸道微生物,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增強彼此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

上述研究成果為我們理解友情的本質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原來,那些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隱藏著生物學上的必然。也許,正是這些細微而深刻的基因共鳴,讓某些人成為了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專家問答

具體來說,其中有哪些相關的科學知識呢?我們來聽聽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王會娟的講解。

親緣系數用來度量個體之間的血緣關系程度

華商報:什么是親緣系數?與染色體之間是什么樣的關聯?

王會娟:親緣系數是遺傳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用于量化兩個個體擁有共同祖先的概率,通俗地說是兩個個體之間血緣關系程度的度量。父母與子女的親緣系數約為 0.25;第一代表親(如堂/表兄妹)為 0.0625,第四代表親約為 0.001。染色體是遺傳物質DNA的載體。

如果把人的全部基因組比喻為一本生命之書,書中的23個篇章對應著我們的23對染色體,

組成每個篇章的長長短短的段落就是一個基因,每個字就是組成基因片段的堿基。不同的書之間,相同字所占比例大小就可以近似理解為親緣系數。

摯友之間很可能有相同的嗅覺

華商報:“同類基因吸引"現象是否有大規模研究支持?能否舉例說明哪些基因與友誼選擇相關?

王會娟:2014年一項覆蓋1367對非親屬朋友的研究顯示,朋友間的親緣系數平均達0.001,顯著高于陌生人,甚至超過四代以內遠親的水平?;蚪M分析表明,在 174 個相似度排名前 1%的基因中,大部分與嗅覺相關。也就是說,摯友之間很可能有相同的嗅覺。

另一項由普林斯頓大學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對9500名美國青少年的全基因組分析發現,與隨機選擇的同齡人相比,好朋友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高達0.031(要知道配偶之間的基因相似性也僅為0.045)。

為什么近親不要結婚?

華商報:是不是也適用于愛情,人們選擇的愛人是不是也是親緣系數比較高的?從進化角度看,選擇基因相似的朋友是否有利于群體生存?

王會娟:在嗅覺基因方面會遵循上述原理,不過,在HLA基因方面就不一樣了,HLA決定著人的免疫力。

1995年,瑞士伯爾尼大學生物學家克勞斯?魏德金做了一個“聞汗味T恤”試驗。他和助手收集了44位男生穿了兩天的T恤,讓49名女生來嗅,結果發現,女生最喜歡嗅的T恤,是那些與自己HLA基因差異較大的男生的。

在之前的動物試驗中,魏德金發現雌雄小鼠相互吸引的一個條件是,它們的HLA基因差異較大。女子如果與自己HLA基因差異大的男子結婚,養育的后代會更加優質和健康,免疫力也更強大。

這個怎么理解呢?就是基因相似性會成為兩個人的吸引因素,但免疫系統差異越大,繁衍更加健康。舉例:當新冠疫情來臨時,如果一家人的免疫系統都一樣,那很可能全家都感染,但如果有的家人免疫系統更有抵抗力,就會免去感染。所以,要保持基因的多樣性。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些疾病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果基因相似度非常高的兩個人結合,他們有可能同時攜帶隱性致病基因,就會有比較大的概率把相同的致病基因遺傳給后代,導致后代患病風險的增加。這也是為什么近親不能結婚的原因。

所以說,相似的基因有助于從陌生人中找出朋友,有利于協作和交流,但是有些基因如免疫系統基因則傾向于互補性,這樣有利于增加后代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氣味反映了一種“親緣識別”機制

華商報:基因相似性如何通過體味等無形因素影響我們對朋友的好感?是否有實驗證明?

王會娟:2022 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在《科學進展》發表研究證明,體味相似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

研究者招募了 20 對號稱“一見如故”的朋友,參與者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下采集汗液樣本:他們被要求在相同的條件下飲食(避免食物影響體味,如大蒜、咖啡等),使用相同的無味肥皂和洗漱用品。睡覺時穿著純棉T恤,以便衣物吸收汗液。然后使用電子鼻進行體味化學成分分析,并計算體味相似度,同時找來志愿者嗅聞這 20 對朋友的氣味并進行打分。

結果發現,無論是電子鼻還是人類的鼻子,都能認為好朋友之間的氣味更相似。

隨后,研究者們又找來 17 名互不認識的志愿者,讓他們兩兩組合,先在極近的距離面對面站立(保證可以聞到彼此的味道),隨后進行鏡像游戲但不能對話,最后讓他們評估是否對對方有好感。結果發現,體味相似度較高的陌生人容易在互動中建立良好關系:他們在第一次見面時更快產生親近感,身體語言也更加放松(如微笑、傾身靠近對方),互動結束后對彼此的印象也更好。

朋友之間氣味相似,可能反映了一種“親緣識別”機制,這可能是因為在人類早期社會,氣味是用來識別部落成員的關鍵線索,體味相似的人更可能信任彼此,從而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提高生存機會。其實直到現在,很多動物都是通過氣味來判斷是否是“自己人”。

社會因素對交友影響占比更大

華商報:基因對交友的影響占比多大?相比共同經歷、三觀等社會因素,哪個權重更高?

王會娟:基因通過隱性機制初步篩選潛在社交對象(占比約10%-20%),而三觀契合、共同經歷等社會因素占據關系維系的主導權重(占比約60%-80%)。如擁有相似DNA相比,人們更傾向選擇教育程度相當者作終身伴侶。研究發現,教育程度類似的人,結婚機會較DNA類似者高出2倍。

在長期關系中,基因相似性可能通過強化行為默契提升關系質量,但社會價值觀沖突則可能直接導致關系破裂。

也就是說,基因相似性只是一個生物學基礎,能否合得來,最終還要看三觀等多方面的因素。打一個比喻,就像單位招聘人才,對方的學歷等是一個基礎條件,但最終是否適合在單位發展,還要看業務能力、溝通能力、企業文化認同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最典型的科學證明是,有科學家跟蹤研究雙胞胎數十年,相比大多數人,雙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是很大的,但二人在不同家庭長大,周圍環境、成長軌跡差異極大,最終發現,雙胞胎的個性、生活習慣等差異也很大。

這些說法目前沒有科學依據

華商報:與好朋友一起出行,一起過敏;有的女性朋友會同時段來“大姨媽”,也是這個原因嗎?

王會娟:這個目前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按笠虌尅钡闹芷谑且粋€月,這個時間范圍內,同時段概率本身就挺高。

華商報:夫妻相、防火防盜防閨蜜是不是也與這個有關?

王會娟:目前沒有相關的科學實驗。對于閨蜜或兄弟的另一半,經常聽對方聊起,互動的機會也比較多。

親密的朋友共享10%腸道微生物

華商報:親密的朋友還會共享10%的腸道微生物,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增強彼此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這個怎么理解?有網友問,腸道菌群是一個火鍋里涮出來的嗎?

王會娟:朋友間通過共同用餐、握手、擁抱等物理接觸,以及居住環境共享(如共處同一空間),導致腸道菌群的自然傳播。例如,每天共同用餐的群體菌株共享率可達7.1%,顯著高于低頻接觸者。

身體的很多部位都有微生物,腸道更多一些,它們對于人體消化和免疫起到很大的作用。

"基因選擇朋友"不會簡化社交復雜性

華商報:有批評者認為"基因選擇朋友"可能過度簡化社交復雜性,您怎么看?

王會娟:人是復雜多面的,社交也同樣是復雜的社會活動,“基因研究”僅是從生物科學角度揭示了其中的原理?;蛳嗨菩灾皇翘峁┝松飳W基礎,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大。我們需要客觀認識“基因研究”,不可夸大它在社交中的作用。

基因研究需嚴守倫理邊界

華商報:這類研究是否會面臨優生學或"基因匹配交友軟件"的倫理風險?

王會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受達爾文進化論與孟德爾遺傳學早期誤解影響,美國曾經發起了優生優育運動以及德國納粹主義發起的種族滅絕運動。二戰后遺傳學界逐步批判優生學,確立“基因多樣性”與“人權優先”原則。書籍《基因傳:眾生之源》警示:基因研究需嚴守倫理邊界。比如,用基因技術“編輯”嬰兒,是被禁止的,要承擔嚴重的法律后果,要被判刑的。

不過,現代科研成果對優生優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舉例,對于攜帶像地中海貧血等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的夫婦,可以通過試管嬰兒技術選擇未攜帶致病基因的胚胎植入子宮,顯著降低遺傳病在后代的傳遞風險。

基因檢測不可作為行動指南

華商報:普通人能通過基因檢測預測自己容易被哪類人吸引嗎?現有技術是否支持?

王會娟:目前,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和互動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機制尚未完全清晰揭示,通過基因檢測去預測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度,其價值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基因檢測,從中了解自己的種族起源、身體解酒能力、運動能力、疾病風險等,但由于人類目前對基因認知的局限性,要慎重對待這些檢測結果,不可作為身份認同或人生規劃的指南。而基因檢測機構一般也會在結果上標注:僅從基因角度分析,不具有法律效力。

友誼是基因-環境-行為的動態平衡

華商報:怎么解釋基因差異大的友誼(如跨國、跨種族)?

王會娟:人類傾向于選擇HLA基因差異大的伴侶或朋友,以提升后代抗病原體能力。研究發現,朋友間的基因相似性高于陌生人,但關鍵免疫基因區域差異顯著,暗示功能互補性優先于整體相似性。

另外,社會文化因素非常重要??鐕颜x中,對異國文化的共同興趣(如音樂、科技)可成為紐帶。腦科學研究顯示,跨文化交流激活的多巴胺系統與基因相似性無關,而與共鳴強度有關?;虿町惔蟮膫€體可能因資源互補性形成聯盟,例如,跨國商業伙伴通過整合不同地域的基因特質(如北歐人群的耐寒基因、熱帶人群的抗瘧基因)提升合作效能。

基因差異大的友誼是人類進化策略(功能互補)與社會文化建構(價值觀整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本質是基因-環境-行為的動態平衡,而非簡單的相似性匹配。

有一點需要強調,就是科學的局限性?,F有基因關聯研究多基于歐美樣本,可能忽略文化特異性。所以,我們務必要客觀看待基因研究。另外,目前人類對基因的探索非常有限,比如人類基因組中98%以上為非編碼區域,被視為基因組中“暗物質”,我們對其作用的認識仍然是冰山一角。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任婷

原文鏈接: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377878.html

< 上一篇

陜西省教育系統英模巡講報告會舉行

陜西省教育系統英模巡講報告會在西北大學舉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