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鸛被稱為‘鳥中大熊貓’,是重要的環境指示性生物。黑鸛在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安家落戶,彰顯了陜西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和優越性。”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說。
近年來,陜西牢記“國之大者”,始終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當好秦嶺衛士,通過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扎實推進“五亂”整治、“數字秦嶺”建設、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建立常態長效保護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嶺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秦嶺陜西段已建立各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多處,植被覆蓋度、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在99%以上,形成了規模宏大、集中連片的自然保護地群,有效保護了全省大多數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種群等。
在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方面,陜西采取了開展水質保障及消劣行動、建立晉陜大峽谷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簽訂黃河流域(晉陜蒙段)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完成高風險歷史遺留礦山詳查、消除黑臭水體、治理沙化土地等多項有效措施。目前,黃河干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優良水體比例在95%以上。
陜西緊盯美麗陜西建設總目標,進一步筑牢秦嶺、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三大生態屏障,推動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讓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農業碳匯交易能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當前,我國農業碳匯工作整體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今年,我將圍繞加快推進農業碳匯交易研究和示范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有關部門牽頭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機制,組織開展農業碳匯知識培訓,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朱曉麗說。
原文鏈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layout/202503/11/node_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