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世相丨“小伙書記”鄭飛的鄉土詩篇

早春時節的寶雞市麟游縣,山野間仍帶著幾分寒意。早上9點,距離縣城40公里外的丈八鎮,黨委書記鄭飛正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這個文件的內容一定要給各村負責人通知到。”“雖然開春了,但氣溫還沒升起來,村子里的烤煙田可得注意。”“已經搬下來的這些村民,我們要常去問問,如果有需求,我們全力幫助。”……在基層工作9年,鄭飛的工作都緊緊圍繞著村民展開。出身于農村,又回到農村,鄭飛扎根基層的故事,他用青春書寫。

考古鏟民情圖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去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2009年,鄭飛考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專業。四年的本科生活中,鄭飛和同學們常常去外地的重要遺址進行考察,長期的學科實踐,培養了他統籌協調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大三期間,鄭飛成功留任學生會副主席。“學生工作的本質是服務,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而這樣的服務意識在基層工作中同樣受用。”鄭飛說。

后來,西北大學首屆研究生支教團支教活動在富平縣開展,鄭飛便報了名。在富平縣到賢鎮到賢初級中學,鄭飛同時擔任了班主任和英語老師,兼帶歷史、地理、體育等科目。這一年里,鄭飛對農村生活和國家脫貧攻堅工作有了初步的認知,逐漸在心里萌生出“扎根鄉村振興工作”的一顆種子。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去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鄭飛回憶,在支教的過程中,這句支教團的標語給了他極大的啟發和力量,也促使他堅定地選擇扎根基層。2017年,陜西省出臺了關于第一屆定向選調生的政策性文件,讓具備一定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以順利地進入基層,得到相應的扶持政策和組織的跟蹤培養。鄭飛搭上了選調生的班車正式投入基層工作,扎根在麟游縣。從扶貧專干到分管扶貧的副鎮長,經歷過脫貧攻堅一線四年的淬煉,2021年下半年,鄭飛被組織任命為丈八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2年7月任丈八鎮黨委書記。

2023年7月,鄭飛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在第三屆陜西省高校畢業生西部基層就業出征儀式上發言。2024年11月,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公布2023—2024年度“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學(教)金”名單,鄭飛榮獲該獎項。從學生到基層干部,從“考古鏟”到“民情圖”,一路走來,鄭飛用腳步丈量著祖國大地,堅持做著這件“終生難忘的事”。

書記小伙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考古工作要一層層揭開歷史,基層工作也得一層層摸透民心。剛到丈八鎮的第一年,村民們看著眼前這個30多歲的“學生官”,不禁心生疑慮:一個娃娃能辦成什么事?為了快速了解民情民意,鄭飛白天考察實情,晚上學習政策。不到一月時間,鄭飛就跑遍了全鎮6個行政村43個小組,丈八鎮的情況了然于心。

丈八鎮種植烤煙已有40年的歷史,但大多以散戶個體種植為主。鄭飛通過對散戶獨立經營能力的觀察和鄉村空心化的研判后發現,需要以組織化的方式提高凝聚力,帶領村民致富。2021年,鄭飛開始引導村集體種植烤煙,全鎮烤煙面積達3500畝,年均收入達1500余萬元,其中村集體種植烤煙1200畝,收入達500余萬元。

長期在基層工作的鄭飛深知,產業是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抓手。于是他先后組織鎮村干部代表多次到山東、楊凌等地學習食用菌、靈芝、皇菊等種植技術,帶領全鎮6個村集體,在穩定烤煙、壯大畜牧、做優糧食的基礎上,發展食用菌、皇菊、林麝、農機合作等新業態,并依托烤煙、皇菊、食用菌、藥材等產業工廠,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2022年,鄭飛還帶領鎮村干部群眾在丈八鎮飲馬泉村建成了麟游縣泰禾康豐禽業有限公司,一年可孵化40萬只雞,村民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面對當地郭家河煤礦開發機遇,鄭飛在召開了20余次群眾會議后,桑坪村宋家集組群眾不漏一戶簽訂了整組搬遷協議,煤礦如期進入采挖階段。而搬進樓房里的村民們也是打心眼兒里覺得舒坦。今年70歲的丈八鎮村民王媛女見到鄭飛倍感親切。“現在的房子好啊!以前住的土木結構的屋子,不暖和也不衛生,搬過來以后住得也更舒服了。”看到村民滿意,鄭飛也干勁十足。“下一步,我們想想辦法,看怎么給大家裝上暖氣!”鄭飛說。

除了發展傳統種植、養殖業,鄭飛還把目光聚焦到鄉村旅游產業上。丈八鎮鎮內壽圣寺矗立著一座一丈八尺的金代鐵佛,年久失修。為了更好地傳承鄉土文化,留下精神根脈,鄭飛爭取了126萬元資金,對鐵佛和寺廟進行了維修改造,保護和傳承了歷史文化遺產,也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我實實在在的感受。”鄭飛告訴記者,在丈八鎮的幾年時間里,村民們對自己的稱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剛來的時候,村民們都是客套地叫我‘書記’,現在,大家都叫我‘小伙’,把我當自家孩子,說的都是心里話。我覺得特別親切、特別溫暖。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鄭飛說。

趕考的干部生活的詩人

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晚上七點,夜幕降臨,下班后的辦公樓里一片寂靜。鄭飛安排完次日的工作后,準備回家。“我這會兒感覺一點都不累,讓我再開兩個小時會我也沒問題!”奔波了一天的鄭飛仍然精神十足。他的住處與辦公樓一墻之隔,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沙發和茶幾上堆滿的文件。不大的客廳,像是鄭飛的第二個辦公室。“沒收拾,有點亂。”鄭飛略顯局促地說。而偶爾從瑣碎的工作抽離出來的鄭飛,每周都會在這里伏案閱讀和寫作,于他而言,這是平和心境的最佳自處方式。

“意氣風發金不換,青春無羈勿貪安,且將韶華付秦川,七尺之軀給老陜!給老陜,共赴秦川,且將斯情銘心口,一齊吼!背井離鄉不畏難,人生何處不青山,且將意氣作風骨,三十年后回頭看!回頭看,豈能無感,且將散銀沽好酒,敬老友!”采訪中,鄭飛向記者讀起他在考取選調生時寫的一首詩,名字就叫《選調》,年輕人意氣風發、迎難而上的心境躍然紙上。像這樣的詩句,鄭飛的手機備忘錄、朋友圈里,隨處可見。

采訪尾聲,鄭飛還向記者分享了一句他很喜歡的名言:“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這句話的意思是,源頭的泉水噴涌而出,不分晝夜地流淌,只有填滿洼地后才會繼續前進,最終流入大海。這也是近幾年我在基層總結的經驗,遇到困難時的心態很重要。在磨煉之下,我才能越來越沉著,越來越堅定。”

工作時的鄭飛,步伐干練,思路清晰,生活中的他,透露出質樸和踏實。和記者交流期間,鄭飛突然不好意思地捂住袖子。“之前下鄉的時候,衣服這燒破了,補了一次,又開了。”

沒有華麗的辭藻,鄭飛緩緩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我的家鄉在寶雞陳倉,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能夠服務于基層,也是我心之所向。在這里,我切切實實地收獲了認同感和榮譽感,我就想服務好這里的千家萬戶。”

山鄉巨變,初心如磐。在這里,青春和鄉土雙向奔赴。鄭飛扎根基層的故事仍在不斷書寫,他寫在丈八鎮通往各村的小路上、寫在一份份文件里,也寫進千萬戶丈八村民的心窩里。

原文鏈接:http://m.cnwest.com/bwyc/a/2025/03/14/23031356.html

< 上一篇

埃及青年艾小英:翻譯為“橋”文學為“媒”,讓讀者感知中國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世相丨“小伙書記”鄭飛的鄉土詩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