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如何加強新醫科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今天,我們一起跟隨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二級教授崔亞麗去調研。
調研中崔亞麗發現,很多老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是持肯定態度的,但在溝通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依舊存在,比如說老年人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仍有待改善。
“簽約醫生的人數還有待增加”,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江反映:“按照國家的要求,每個簽約醫生的簽約人數是兩千到三千名,大概每萬人口有三到五名全科醫生才能達到國家要求,但我們現在八萬多人口,一共只有十個人來提供服務,相對來說缺口比較大。”

對此,崔亞麗也表示,“健康中國2030”實際上是希望我們從原先的“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要“關口前移”,預防為主。
在人才培養上,崔亞麗表示:“對于高校來講,未來培養人才就要要圍繞現在的社會需求,一方面就是針對全科醫生這種專業人才的培養,另外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即醫工融合、醫文融合等。”
周文虎是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師。他反映道:“近幾年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的進步很大,公共衛生網絡的連接還不是特別順暢,造成基層經常會做一些重復勞動。”

“老百姓對于全科醫生、智慧醫療以及信息化平臺的需求會越來越強,而我們的基層還缺少很多綜合性、復合性的醫學人才。”崔亞麗告訴記者。
家庭醫生人才欠缺、人工智能布局滯后……如何以教育之力解民生之需?崔亞麗帶著這個問題回到了大學課堂,并開展了相關的座談會,希望大家能夠在會上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西北大學2023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劉禹含指出:“近些年人工智能大力崛起,希望學校能夠有一些更加專業的老師來引導我們去快速地掌握這些模型。”
西北大學2022級生物學與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路紫微也表示:“有些公司會要求在動手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所以我也很希望學校能幫助拓展我們的課程范圍,讓我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我覺得在教學體系課程優化上,要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西北大學醫學院教學副院長李方民表示:“過去我們其實就是培養一個中規中矩的一個醫生或者科研工作者,但現在我們要在思維、創造力的培養上通過教學體系去培養人才,去潛移默化地讓他具備一定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生的需求和老師的思考,恰恰映射出基層醫療體系面臨的現實難題。崔亞麗認為,推進“人工智能+醫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撬動“新醫科”建設的關鍵支點,更是破解基層醫療困境的一把“金鑰匙”。
今年全國兩會,崔亞麗將帶著加快“智能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的建議前往北京。
她表示,“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要覆蓋到更多的人群,人工智能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要在高校去做新醫科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加強諸如人工智能專業培養。“一方面它能夠提升高校多專業學科交叉的實力,另外也能夠為國家輸出更多的人才。這些工作做好了,實際上我們就能夠做到‘關口前移’,能夠降低國家未來醫保的負擔。”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4Z78Y6lPdpw8rmNm-vn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