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公里的責任|西安城墻保護背后的智囊團——專訪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劉衛紅

這些年,西安城墻在保護和發展方面取得巨大成績,其背后有強大的智囊團,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劉衛紅及其團隊,就曾忙碌兩年之久,深入城墻及周邊街巷走訪、調研,最終形成了15萬字的方案。

211頁15萬字的方案是這樣出爐的

歷史文化街區及重要街巷: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七賢莊歷史文化街區、順城巷、永興坊、湘子廟街、德福巷、竹笆市;

文化教育遺產:鐘樓、鼓樓、碑林、關中書院。其中鐘樓、碑林城墻上可見;

近代革命遺產:張學良公館、楊虎城紀念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

2月11日,在書桌前,劉衛紅教授打開電腦,回顧這份共211頁15萬字的總結方案,思緒拉回到當年團隊為了城墻保護、發展課題忙碌的場景。

“2018年接到這個課題,主題是‘西安城墻文化資源與城市融合發展’,前后忙碌了兩年多,終于成文。當時團隊里的老師、學生一共有20多人,大家分工明確,深入到城墻及周邊的街巷,仔細走訪、調研。”劉衛紅教授說,大家定時交流調研成果,不斷探討,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方案。

劉衛紅教授帶領團隊,用腳步丈量,從多個維度親身體驗西安城墻的方方面面,從市民、游客、研究者等多個身份出發,對城墻的保護和發展提出建議,比如,哪里的交通可以更優化,哪里更需要無障礙設施,哪里更適合陳列文創產品……“先列框架,第一稿寫了大約8萬字,后來慢慢補充、修正,終稿字數翻倍。”劉衛紅教授說。

彼時,劉衛紅教授團隊希望能提出具體的、有可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建議,比如,城墻游線、周邊特色街區、護城河河道等夜景照明可以更加漂亮。“現在,這一塊在西安城墻管委會的努力下,已經做得非常好了,當然與相應科技的發展也有關。晚上去看城墻及周邊,真的是相當漂亮!”劉衛紅教授說。

建議形成城商文旅一體化發展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看到,方案中包括西安城墻文化資源構成及保護利用現狀分析、西安城墻區域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西安城墻區域發展的機遇挑戰及空間優化模式等。

走訪的足跡,除了城墻本身,遍布城墻周邊的街巷,比如朱雀大街、竹笆市、紅阜街、五味什字、安居巷、端履門、東木頭市、藥王洞、下馬陵、夏家什字、大麥市街等,對每一條街巷都標明了其文化特性、現狀照片、諫言建議等。

方案中說,通過實地翔實調研,發現城內歷史文化街區集中。通過對各個街巷歷史文化特質深入分析研究,本次規劃將街區分為四大類型:歷史型、文化型、綜合型、記憶型。歷史型為歷史遺跡保存、延續至今的街道,如北院門、書院門、湘子廟街等;文化型為富含歷史文化背景,如朱雀大街、竹笆市、安居巷等;綜合型為歷史文化與現代商貿、交通等特性皆具備的街道,如東、西、南、北大街等;記憶型為近代時期命名的街道,如青年路、友誼路、西五路等。

“我們不僅僅關注城墻,也把關注點放在城墻區域,包括環城公園、護城河、城墻內城區等,最終以城墻為紐帶,從點到線再到面,形成城商文旅一體化發展、城墻整個片區的發展。而城墻的發展,經歷了城市防御、文化休閑空間、旅游景區、城市會客廳的遞進階段。”劉衛紅教授說,“最終,西安城墻成為西安的一張文化名片,就像西安這座城市的會客廳一樣,不僅是文物,也有特色演出、互動場景、文創產業等。”

令劉衛紅教授高興的是,這份課題成果作為建議,西安城墻已有采納,不少目前已經變為現實。“有部分參與項目的同學,后來結合課題相關研究內容申報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或撰寫了本科畢業論文,繼續深化探索著西安城墻保護利用問題。”

“看到城墻,就感覺回家了!”

劉衛紅教授說,作為西安人,再加上西北大學北校區坐落在西安城墻西南角旁邊,所以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為城墻的保護和發展貢獻力量。

“我之前住在新城廣場附近,有好長一段時間,為了深入了解西安城墻和城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我經常步行或騎著自行車,從新城廣場的東西南北不同方向選擇一條路線,最后到達西北大學北校區。”劉衛紅教授說,“對于西安人,城墻意味著很深很深的感情,每次回家,一出火車站,看到城墻,就感覺回家了!”

劉衛紅教授說,西安城墻的保護和發展,已經取得巨大的成績。今后,建議城墻繼續堅持區域整體化、開放性發展,繼續深入挖掘其價值,多元化利用。比如,除了南門區域外,城墻其他門的相關區域,也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另外,期待看到西安城墻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向世界級文化遺產邁進。

據了解,西北大學非常關注城墻的保護和發展,2024年,“文化遺產數據要素應用創新研討會暨產教融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西北大學舉行,雙方將共享資源、合作創新,在文化遺產數據要素資產化成果開發、傳播,人才培養、教育培訓等領域深化合作,實現共贏。

城墻保護背后的智囊團力量強大

這些年,西安城墻管委會始終秉持“最小干預”原則,利用豐厚的遺址保護經驗+現代科技手段,在文化遺產數字化、智能化保護及管理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西安城墻先后與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共建“文保數據治理創新實驗室”“本地生活文旅創新實驗室”“文化遺產數字水域創新實驗室”“文化遺產數據要素應用創新實驗室”等多個聯合實驗室,推進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實現文化遺產保護關鍵技術攻關、落地轉化,發揮“數據要素×文化旅游”的運營價值,探索保護與傳承的新路徑。

西安城墻背后的智囊團,力量巨大。除了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也積極參與。

2024年,西安理工大學研發的一項“磚、土古遺址病害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科技創新成果為古老文化遺產帶來新生。科創成果應用電磁和面波探測、“水·土·電”監測、“病害動態”評估、“改性材料修復”“無拉應力原則的沉降控制標準”等相互結合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在西安城墻等文物保護中發揮作用。

202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王慧琴教授團隊用無人機,為城墻做“體檢”,這些數以千計的影像資料數據庫,將為后期城墻病害的預防和處置提供重要依據。他們運用數字技術助力文化遺產保護,成功將光學成像、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多學科方法融合應用于城墻保護。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任婷/文 強軍/圖

原文鏈接: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368963.html

< 上一篇

孫慶偉 | 宅茲中國:文明奠基與中華一統

敘利亞藍皮書(2022—2023)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