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尋“秦”記

秦文公營建的都邑“汧渭之會”被找到了,這一重要發現對探索秦人東遷關中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豈不知從尋找秦人的先祖到秦國第四座都城“汧渭之會”的確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云及其團隊用了20年時間。

魏家崖遺址F發掘點現場

01

秦人“東來說”四個考古依據

關于秦人、秦國、秦朝名號的由來,《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先祖大駱的兒子非子擅長養馬,遠近聞名,周孝王聽說后就召他到汧、渭之間為王室養馬。非子將馬養得膘肥體壯,周孝王很高興,就把他封在秦邑。非子于是自號“秦嬴”,其族人后代便稱為秦人。

“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對中國政治文化有極深遠的影響。講好中國的故事離不開秦,找到最早的秦,秦人的故事才有了開頭。”梁云說,“那么,秦人的祖先來自哪里?”

《禮記·王制》把中國古代民族分成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秦人屬于其中哪一支?史學界一直有“東來說”與“西來說”的爭論,前者認為秦人是東夷的一支,后來才遷徙到隴右;后者認為秦人本是西北土著,源于西戎。

“東來”又或“西來”需要有關鍵的證據支撐。

帶著這些疑問,梁云跋山涉水,不論是大雪紛飛又或是烈日灼烤,禮縣、西和、清水、張川、甘谷、武山、鳳翔、陳倉……在關隴的黃土臺塬上到處留下了他和團隊踏查的足跡。

2005年清水調查途中(右二梁云)

2004年,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單位組建聯合考古隊,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項目,梁云參與其中。聯合考古隊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開展區域系統調查,發現32處秦文化遺址。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清水縣李崖遺址,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從而確定了“東來說”。

具體有四點靠得住的推斷,梁云從考古學的角度分析:首先,秦人有殉葬制,高等貴族墓流行以人殉葬。殉葬制度在商代文化中流行,周代并不流行。以人殉葬這在周人的墓葬中極為少見,很可能是自周公開始便革除了這個陋習,周代以人文角度出發,講究“仁”,自然不會像商代時把人當做牲口看待。而秦人承襲了商代制度。

再來,考古研究者們在秦代墓葬中發現了腰坑和殉狗的習俗,這就有悖西方戎族的傳統了,對西北民族來說狗是牧羊人的朋友,人和狗的關系很密切,在西北土著的墓葬中基本上沒有腰坑殉狗的習俗。

2010年梁云在李崖考古工地

而后,秦人貴族的車馬殉葬方式和周人大不一樣,秦人因養馬、駕車得到了王室的重視,自然對車馬情有獨鐘。在貴族的殉葬坑中,車馬坑不會離主人的主墓太遠,而且坑內的殉葬狀態,秦人要把車馬放置成使用時駕乘的樣子,生前什么樣死后什么樣,這與殷墟的車馬坑如出一轍,都是按照使用狀態來埋葬的,而周人則大不一樣,他們喜歡分開埋葬,一般馬坑在東部,車坑在西部,是按照閑置狀態埋葬的。

最后,在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早期秦代墓葬中的陶器有著強烈的殷商鬲風格,厚唇的陶簋、折肩的大口尊都是商文化風格的陶器。和周人的制陶風格大不一樣,可以說帶著濃厚的殷商之風。

綜上所述,再結合對文獻的研究,梁云認為“李崖遺址發掘之后,我們覺得秦人‘東來說’已塵埃落定。”

“此外,李崖遺址似乎其作為非子封邑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調查和發掘數據顯示,李崖遺址共發現周秦墓葬60余座,已發掘的有20余座,但沒有像大堡子山、西山等遺址類似的大型墓葬發現,且尚未發現居住址與城防設施等,諸多因素都在制約其作為非子封邑的可能。”梁云指出,非子封邑的具體地點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予以證明。

02

“汧渭之會”為《史記》記載提供新資料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統一六國前六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秦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經歷了從附庸到封國、再從王國到帝國的“三部曲”演進。秦人“九都八遷”,秦文公營建的都城“汧渭之會”是秦國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環節,作為秦人踏入關中營建的重要都城達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具體位置到底在何處,多年來眾說紛紜,成為千古之謎。

在梁云看來,探討秦人東遷關中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秦人之前主要活動軌跡在隴西,周平王東遷至洛陽,秦文公三年東獵到了關中西部,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至汧渭之會,卜居后營建了都邑。這是秦人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秦人在這里“站穩了腳跟”后,才能從容發展。

秦人的來源確定了,“汧渭之會”又在哪里?

早在2008年,梁云就帶隊從千河下游開始調查,他們在汧、渭東夾角的魏家崖村,找到了面積不下20萬平方米的春秋時期遺址。發現有灰坑、墓葬、筒瓦等,還有春秋早期的刀范。“一般來說,都城性質的遺址才有手工業,尤其是鑄銅業,所以刀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梁云說。

2014年,寶雞高新區千河鎮魏家崖村村民取土時發現一座春秋早期的墓葬,該墓陪葬銅器組合為鼎、簋、壺、盉,器形為秦式風格,引起考古專家關注。

2021年考古人員調查遺址中

由于工作重心的轉移,梁云再次回到魏家崖已經是2021年。

7月底的夏天酷暑難耐,“站在地里就算不動,渾身的汗像瀑布一樣往下流”,梁云回憶,“這次的調查似乎格外順利,第三天就發現了城墻的重要線索。”

2022年,西北大學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陳倉區博物館組成五家單位聯合申報的“陜西寶雞陳倉區魏家崖遺址考古發掘”獲得國家文物局支持。

在偏遠地區做調查,艱苦是可想而知的,當時在魏家崖找不到駐地,考古隊只能住在十多公里外的鳳翔,看著星星出門,頭頂星星返回是每天的常態。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座秦墓被發掘,五鼎四簋顯示出它的高等級。“銅器太漂亮了,銅鼎口徑近30厘米,腹部紋飾間填有黑漆,是目前陜西發現的最大的春秋秦鼎。”梁云激動地說。

2023年梁云在魏家崖考古工地

2021—2023年,3年期間布設A—K共11個發掘點,發現城址、城外圍溝、墓葬、車馬坑、夯土建筑基址、手工業廢料坑等遺存。春秋早期城址一座,平面呈西北—東南向的長方(條)形,面積約30萬平方米。墓葬在城內、外均有分布,共發掘西周墓葬36座、春秋秦墓26座、戰國秦墓11座、漢代墓葬7座。

梁云說,這個遺址發掘難度是比較大的,去年更是一直工作到了12月31日。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太厚了。“汧渭之會”時期地層之上疊壓著很多文化層,包括漢代、宋元以及近現代文化層,另外秦墓的特點就是深,其中有的墓葬達到了10米深,勘探難度大、夯土建筑難以尋找。

魏家崖遺址位于千(汧)河、渭河交匯處東夾角,約百萬平方米,春秋早期為繁榮期,從遺址的地理位置、面積、年代來看,梁云認為基本可以確定該遺址即為“汧渭之會”。魏家崖遺址發現的西周墓葬為解讀《史記》中“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的記載,提供了新的資料。

延伸閱讀

汧渭之會,也作“千渭之會”“千渭之匯”,為秦人從甘肅天水向咸陽逐步東遷過程中所建的都邑,有專家考證,其具體地點為今千河與渭河的交匯地帶。

秦人在東遷過程中,曾先后從甘肅禮縣遷都于今甘肅清水的秦邑,再到陜西的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最后定都咸陽,統一中國。秦人以“汧渭之會”為其都邑共49載。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BvGbgdSeEY0idcM7_9n7Kw

< 上一篇

方紅衛會見西北大學黨委書記蔣林、校長孫慶偉

2024年度何梁何利獎獲得者范代娣:把健康和美麗帶給更多人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