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出發
循著張騫的足跡
于歷史的風煙中
守護過去,展望未來

由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指導
西安報業傳媒集團策劃
西安發布推出的
西安對外傳播海報·心相通
第⑥期聚焦
絲路“探秘者”

今年10月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首個境外分中心
落戶哈薩克斯坦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于2021年5月12日在西安召開的“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期間由中方倡議建立,并被納入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涉陜成果。其依托2000年以來陜西省內文博機構與絲路沿線國家高校、科研機構在考古調查發掘、遺產保護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成果,利用“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和“陜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既有資源,于2021年7月由陜西省文物局牽頭、西北大學啟動籌建,2023年4月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揭牌。
該中心致力于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學術機構合作,開展聯合考古工作,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和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往互動的過程,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
目前,西北大學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14所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中心;并組建起中心學術委員會,聘請了來自8個國家的26位考古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委員,初步搭建起一個開放共享的學術合作交流平臺。


提到絲綢之路考古
就不得不提到
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
這個由西大考古專業專家教授
和學生組成的考古隊
以“學者”的身份
成為絲路“探秘者”
月氏是活躍在中國西北到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上的古代游牧民族,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的旅程始于對古代月氏文化的追尋。1999年,西北大學的考古學者走出“象牙塔”,走進了茫茫戈壁和歷史風煙中,開始了在絲綢之路上,對月氏文化的考古調查和研究。
此后十年,他們數百次往返于陜西、甘肅、新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王建新等人在實踐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論,打破了學術界長久以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論斷;2007年,團隊在東天山地區發現了疑似是月氏王庭遺址的“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群”,該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初步確認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期間分布于東天山地區的游牧文化遺存應為月氏遺存。

然而,若讓這些成果得到
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就必須“走出去”,走進中亞
沿著月氏人西遷路線
找到西遷中亞的月氏遺存
上世紀,由中國人走出的絲綢之路,其考古研究卻長期被歐美、日本等外國學術界主導。為了應對這種學術困境,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資料,由王建新率領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堅定不移地西行,力爭在歷史的風煙中,印證自己,發出絲路考古的中國聲音。
2009年,王建新和團隊從東天山出發,追蹤月氏西遷路線,到達了烏茲別克斯坦,成為首個進入中亞地區以古代游牧人群遷徙為課題的中國學者。
2016年,他們在烏茲別克斯坦西天山地區發現了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發掘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發現了找尋已久的極有可能屬于西遷中亞的大月氏留下的考古遺存——拉巴特墓地。打破了“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原有學術理論。
而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當年正是經康居抵達月氏。從此,歷史與現今,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有了呼應。

從學術研究
到中國與中亞的情感紐帶
十五年絲路考古路
讓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
與世界建立起更深的聯系
2013年,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組成中烏聯合考古隊。2019年,“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今年10月,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烏茲別克斯坦啟用,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個境外分中心落戶哈薩克斯坦。
在追尋月氏的路途上,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的學者們,既是絲路“探秘者”,也是文化傳播者。他們在烏茲別克斯坦的田野上,與當地的學者、學生一起,挖掘、研究、討論,將中國的考古技術和理念帶入那片土地,并創立和推行了“人才培養+遺址保護+考古發掘”三結合的工作模式。如今,這支考古隊里有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各個大學的數十位師生,也吸引了在絲路沿線開展研究數十年之久的西方國家考古學者尋求合作。
西大絲路“探秘者”的故事
是一段跨越國界的文化探索之旅
他們不僅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空白
也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
廣為認可的“中國方案”
更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
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范例

在挑戰與困難中展現堅韌
在沙漠與綠洲間書寫傳奇
在合作與交流中架起橋梁
在求知與探索中傳承文明
這趟絲路上的奇跡旅途
自千年前
不曾絕斷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apN7Ss4vF-6sGAV6j_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