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伯聲(一排左二)帶領西北大學地質學系61級學生在陜西山陽鐵廠溝實習時的場景。
張伯聲先生是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大地構造學家、地質教育家。1926年,23歲的張伯聲登上了海外求學的客輪。留學期間,他對地學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也越來越認識到,若要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要進行工業化建設。經過認真思考,他在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后轉入地質學專業學習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1930年,張伯聲以興學發展礦業的報國之志投身于祖國地質高等教育之中,先后在私立焦作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大學等10余所高校任教。
1950年9月,為響應國家建設需求,西北大學在北京、上海、陜西等地招生60名,辦起了石油地質速成訓練班。1952年,教育部召開“培養地質干部座談會”,會上地質部向全國僅有的幾所綜合大學地質學系提出加速培養一兩千名可從事急需礦產地質勘探的人才。時任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張伯聲,介紹了西北大學的地緣優勢和此前培養石油地質人才的經驗,請纓接下了增招400人礦產地質和石油地質專修科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回到學校后,張伯聲要求大家團結一致,克服困難。沒有專修科的教學計劃,就自己定;沒有現成的教材,就自己編;沒有標本,就組織學生到野外采。在帶領系內教師編寫專修科所需的各種講義時,除了翻譯大量石油地質專業方面的英語、德語、法語資料外,張伯聲還突擊學習俄語,并在4個月后就能閱讀俄語文獻。1年后他和同事一起,將蘇聯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所著的《地質學基礎》翻譯成中文。1954年上半年,他們修訂的石油及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專業兩年制專修科教學計劃被高等教育部指定為全國統一教學計劃。
截至1956年,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共為我國石油地質隊伍輸送技術人才1260名。學生們懷抱“我為祖國找石油”的熱忱,肩負國家使命,轉戰祖國大江南北,為新中國摘掉“貧油”帽子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學生中的許多人后來成為我國煤炭、石油、冶金、工程、地震、地質、教育戰線的專家學者。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全國14個大油田中,一度有13個油田的局長或總工程師出自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石油戰線的黃埔軍校”,張伯聲也被尊稱為“中華石油地質英才之父”。(圖文由西北大學三全育人“攀登”創新工作室提供)
傳承·分享
張伯聲先生一生都在踐行“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人生信條。早年,他勤奮求學,立志報國,留美歸國后投身于地學高等教育。新中國成立后,他全身心投入國家建設,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先后發現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鋁土礦、平頂山煤礦。他創立了波浪鑲嵌大地構造學說,為我國地質學理論和礦產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他在中國礦產資源、前寒武紀地質、大地構造學說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一生留下近百篇學術論文和多部專著。特別是他研究提出的“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被公認為20世紀中期我國著名的大地構造五大學說之一,享譽國內外。
他躬耕教壇60余載,在培養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地質與勘探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石油地質教育的主要奠基者,為祖國培育了3000余名高級地質人才,對我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對照先生的奮斗歷程和人生軌跡,我們要傳承和發揚先生的科學家精神,腳踏實地,扎實工作,繼續奮斗,再創輝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國偉
張伯聲先生將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崇山峻嶺,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他是踐行西北大學“公誠勤樸”校訓的楷模。為國,他精忠赤誠,擔當道義,為國家找到了鞏縣小關鋁土礦、平頂山煤礦兩個大型沉積礦床;為學,他潛心鉆研,精益求精,系統地創立了一整套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為師,他嘔心瀝血,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地質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及專科生,對中國教育事業和地質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進入新時代,張伯聲先生勤奮治學、探索創新、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更具歷史意義和典范價值。我們要繼續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在地學報國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西北大學三全育人“攀登”創新工作室成員、地質學系本科生 王珮瑤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02830289787647762&item_id=60283028978764776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3077758489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f0528838-a200-4fbe-a506-950e6cd5e485_1730797007339&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