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 唐詩傳千年 ——訪西北大學唐代文學教學研究團隊

訪談嘉賓: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浩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秘書長、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芳民

西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楊遇青

一座長安城,半部《全唐詩》。

從央視春晚的《山河詩長安》到《2024中秋詩會》,人們不斷意識到陜西與唐詩的緊密聯系,了解古都長安的非凡魅力。

西北大學,這座坐落于長安城的高等學府,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培養出不少研究唐詩的專家學者。10月21日,記者走進西北大學,對學校唐代文學教學研究團隊進行了專訪。

問:作為一名專家,您如何看待唐詩與陜西的關系?

李浩:今天的西安,便是歷史上唐朝的都城長安,今天的陜西,在唐朝則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高峰,長安是當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各地文人因科舉、游歷而集聚長安。同時,這里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在長安,有經貿交流,有文學交流,也產生大量的文學成果。

唐詩對于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是經典文化,但對陜西人來說是鄉土文化。許多知名的詩人,都曾在長安生活。西安很多的街巷,都有唐詩的典故。唐代不少優秀詩人,都有過長安生活或往來關中的經歷,并在此留下數量眾多的名篇佳作。他們或居住于此,或到此求仕求學,或在這里游歷觀光,或由此出發赴任履職。這里是不少詩人的創作靈感之地。唐詩對于西安乃至陜西文化的發展,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問:您覺得唐詩對西安甚至陜西的文化發展有什么意義?

李芳民:就文化的特點而言,它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與不斷的積累、積淀中形成的。不同地域的文化,之所以會呈現自己的特點與個性,與其獨特的歷史密不可分。

正如李浩教授所言,唐詩與今天的西安乃至整個陜西,關系十分密切。唐詩也因此成為西安乃至陜西文化中最重要、最活躍,也最絢麗的組成部分。在西安城市文化、陜西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唐詩作為文化因子,不僅早就融入其血脈之中,且因其搖曳多姿的風情神韻、精妙絕倫的藝術創造與獨具特色的鮮明個性,成為西安城市文化、陜西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元素。因此,無論是當代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設,還是陜西地域文化的發展,唐詩毫無疑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問:西北大學研究唐詩的優勢在哪里?文學院現在有哪些關于唐詩的研究成果?

楊遇青:西北大學的唐詩研究源遠流長。傅庚生先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杜甫研究,安旗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李白研究,這些均在學界享有盛譽。此后如房日晰、李云逸、韓理洲、閻琦等都在這一領域推出了重要研究成果。近年來,文學院已形成老、中、青相結合,富有活力的一支唐詩研究團隊,不斷拓展文化研究的方式與途徑。

西北大學唐詩研究依托地理優勢,將文獻研究、譜牒研究和作品研究相交融,探索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發生機制,在唐代地域文學與新出土文獻上持續發力。重視對唐詩大家的研究也是西北大學唐詩研究的重要傳統。

此外,西北大學文學院在唐詩研究領域也不斷拓展視野,在文明互鑒上下功夫。學校老師主編的《海外中國研究書系·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體現并代表當代日本學界最新的唐代文史研究成果,豐富了相關專題研究的學術史。俄文版《詩說中國》在2021年底和2022年初分兩批次正式在海外出版發行,被中國出版協會評為“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優秀案例。這也是我們學術研究的新的增長點。

問:作為教師,您覺得當今學生學習唐詩的意義是什么?授課時需要注意什么?

李浩:首先,我覺得學習唐詩是一種提升人文素養的方式。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對當今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

其次,唐代詩歌是古今中外的詩歌高峰之一。比如,李白的詩歌對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學習唐詩對學生理解、鑒賞外國詩歌、現代詩歌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對從事當代文學創作的人來說,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文人精神和遣詞造句的技巧。

目前,00后成為大學生主力軍。面對年輕人,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師生研討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多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在西北大學,我們也嘗試開設唐詩小班、舊體詩寫作班等,激發學生學習唐詩的興趣,引導他們感悟唐詩的魅力。

原文鏈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86364.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 上一篇

《歐亞草原古代冶金》出版

2024年中國中東學會年會在西北大學舉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