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122歲生日快樂!

巍巍高山,仞于云間,根在其基。燦爛文明,不湮歲月,緣于傳承。一百二十二載悠悠時光,扎根西北,培育國之棟梁。

在西北大學校慶日,翻開歷史檔案,回溯流年,傾聽122年璀璨歲月的回響。

1902年,新政初始,興設學堂,發軔西北,以厚民生。在變法圖強的清末,西北大學之源頭——陜西大學堂、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建立。

1902年,清光緒帝御筆朱批“著即督飭,認真辦理,務收興學實效”,開辦陜西大學堂,吳樹棻任總辦。此為西北大學的“陜源”,是高等教育在陜西乃至西北的發軔。同年,西北大學的“京源”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設立,后幾經分合、重組,至1928年改為國立北平大學。

1912年,“蕩舟激流,勢難中止”,西北大學誕生于戰火與紛亂之中,在內憂外患迭起之時,力挽狂瀾,以“文章經濟”救濟蒼生!

1912年,中華民國秦軍政分府大都督張鳳翙合并陜西高等學堂、陜西法政學堂、陜西實業學堂、陜西農業學堂、陜西客籍學堂等五所學堂,創建西北大學,開啟了我國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

1913,首創《學叢》,意義非凡,從農學到工學,從思想到制度,西大面向世界,重視交流,民主與科學,在西北扎根生長。

1913年,我國綜合大學創辦最早的學術刊物之一——西北大學《學叢》誕生,開設論說、講演、雜纂、紀事四大欄目,現見有170余篇學術論文和學術報道,內容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農學、國際科學技術會議報道等,首次向偏僻的西北地區系統傳播科學民主新思潮。

1924年,國立西北大學與陜西省教育廳合辦“暑期學校”,遍邀國內知名學者來校講學。魯迅先生等受邀在此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演講,演講記錄整理為《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此次講學成為魯迅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西北之行。

1937年,戰爭頻仍,不改興學之志,歷盡曲折,求索救國真理,在渭水之濱,秦嶺腳下,守住戰時高等教育的堡壘。

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相繼爆發后,高等教育面臨國破校亡、根基淪喪的空前災難。1937年,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西遷來陜,組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


1938年,并序聯黌,聯輝合耀,漢江千里源嶓冢,天山萬仞自卑隆,對癥民族之苦,傳承民族文明,飽含為國育人的責任情懷。

1938年3月,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南遷漢中,全校千余師生行程近千里、歷時月余,到達城固、南鄭、勉縣三縣,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絳帳重開,堅持辦學。由此形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大的兩個大學聯合體之一。同年7月3日至9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委員會主持對張騫墓實施了發掘和增修。10月,西北聯合大學第45次會議提出以“公誠勤樸”為學校校訓。


1939年,承西北聯大一脈,廣納賢士,不忘建校初心,堅守科教使命,警報聲中,堅守最純粹的辦學之心。

1939年8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為國立西北大學,繼承西北聯大的教學體制,仍為西北地區唯一之大學和高等學府,以“研究高深學術、陶鑄健全品格、培養專門人才”為職責,在戰爭的警報聲中西大仍堅持辦學,培養出眾多教授人才。

1946年,歷經艱險,回遷西安,西大人步履不停,克服重重困難,西南城角,新的征程自此開始。

1946年,國立西北大學告別了寓居8年的城固,全部遷回西安,落腳于西北大學“陜源”之一——陜西農業學堂的校址(今太白校區)上,復校并發展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事俱興,重樹新風,俊彥薈萃,名師云集,學校全方位蓬勃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北大學迎來新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教育部曾以“西北大學情形為最好,進步最快,一切生氣勃勃,有條有理”,號召全國各院校“向西北大學看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正本清源,著力發展,西大與時代進步同頻共振,合作辦學,走出一條地方院校的興學強校之路。

1978年,西北大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西大人看到了中興的希望。20世紀80年代,西北大學與石油部、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國家旅游局、國家醫藥管理局等20多個部門開展聯合辦學,轉變辦學思想,沖破體制束縛,積極開展橫向合作。在聯合辦學的助力下,西北大學的辦學規模和層次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和提高,在改革中走出一條新的、充滿希望的路。

1996年,內涵建設,自強其身,西大全面推進學科建設與改革,堅定信念,力爭機遇,躋身“211”高校之列。

1992年,西北大學得知“211工程”實施計劃,便立即行動。1996年10月4日至6日,西北大學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四年多的時間猶如一次艱難長征,西大跨過重重障礙,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2002年,榮光無數,百年如初,巍巍西大,世紀慶典,建校百年,是一個世紀風雨兼程的終點,亦是續寫未來的新起點。

2002年10月15日,西北大學舉辦建校百年慶典,其規模、隆重程度、熱烈氛圍、校友返校之多,在校史上都是空前的。欣逢百歲,各界人士與師生員工歡聚一堂,盛況空前,共憶校史,描繪未來藍圖。


2009年,集中力量,師生矚目,通過不懈努力達成省部共建,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徐徐鋪展。

2009年3月22日,西北大學大禮堂里,教育部和陜西省共建西北大學協議簽署儀式舉行,標志著西北大學開啟了長遠發展的新的一頁。

2017年,立足陜西,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站在新的發展平臺上,西北大學正闊步前進,展示特色與風采。

2017年9月,西北大學地質學以認定方式入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西北大學入選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辦學水平得到一眾認可肯定。西大始終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不斷加速發展。


2022年,發端于風雨飄搖的晚清末年,苦斗于動蕩不安的民國初期,中興于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新生于共和國百廢待興的火紅年代,騰飛于改革開放的全新時期,興盛于新時代的偉大征程,西北大學發展的每一步,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滄海桑田,百廿西大高歌向前。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通知,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西北大學地質學、考古學成功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同年,西北大學迎來了建校120周年校慶,全體西大人和社會各界回顧百廿榮光,重溫辦學初心,匯聚理想追求,進一步激發了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精氣神。

從歷史中走來,在時光中沉淀,如今,122歲的西北大學,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22年以來,西北大學培養了20余萬英才,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作家搖籃”“經濟學家的搖籃”。


人文淵藪,桃李滿園,從這里走出了29位兩院院士,4位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1位國際科研機構院士。


王戍堂、侯伯宇教授創立的,“王氏定理”“侯氏理論”,被譽為“中國的驕傲”。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學校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37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2024年首次躋身世界400強……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近年來,西北大學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再創佳績,高水平論文先后在《科學》《自然》發表,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


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學校已與近30個國家及地區的,120余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122年艱苦奮斗,122年自強不息,西大從光輝歲月中走來,莊重古樸,開放包容。

122年,是風雨兼程的來路,亦是騰飛的奠基,弦歌不輟,信心滿懷,共同書寫無限未來。


寫盡千山,落筆是你。西北大學,122歲生日快樂!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6zYg8D9PFR2nxXVFnjlBQ














< 上一篇

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發布,陜西高校8個學科全國第一

“未來世界”國際青少年藝術節在撒馬爾罕成功舉辦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