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干院士發現的昆明魚入選新版生物教材

“1999年元旦,我國古生物學家舒德干在整理、研究從云南澄江帶回來的化石時,發現一塊化石上的動物體長不足3厘米、形似魚……這就是后來舉世聞名的昆明魚……正是這條‘小魚’,將已知最古老脊椎動物的紀錄向前推了約5 000萬年。”近日,新版202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生物學》(上冊)教材,收入西北大學博物館館長舒德干院士發現昆明魚這一研究成果,相關成果正在西北大學博物館地球館展出。

D88F

這樣的重大成果入選教材,意義何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七年級《生物學》教材是初中階段學生首次系統接觸生命科學的重要載體,其內容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基礎認知和未來的學習興趣。將舒德干院士等人的科研成果寫入教材,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接觸到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還能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這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重視。

“此次團隊成果入選中學教材,將為全國一千多萬名七年級學生帶來中國科學家重大的科研成果。同時通過科學研究與基礎教育的結合,可有效激發更多青少年對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的興趣,培養出更多未來的科學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以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一直圍繞著“寒武紀大爆發及其環境背景”這一重大基礎前沿課題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多學科交叉的、國際合作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先后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論文15篇,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兩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等。

C1D24

記者了解到,1999年法國科學院院士Ph.讓維爾在英國《自然》雜志上撰寫專題評述,將我國發現的鳳姣昆明魚和海口魚兩種5.18億年前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譽稱為“逮住第一魚”。而與此相對應,西方學者將后來在加拿大的布爾吉斯頁巖發現的5.08億年前的“后斯普里格魚”稱作“第二魚”。2003年,舒德干又發現了同時代的鐘健魚。所以第一魚應該包括三種魚,合稱“昆明魚目”。三種第一魚的形態解剖學構造彼此相似,但又有明顯區別:昆明魚只有5對鰓裂,而海口魚具有7對鰓裂,鐘健魚的體型特別修長,且具有長吻。昆明魚的出現時代稍早一點,所以叫它第一魚中的第一魚。

原文鏈接: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0816/6966671.html?isShare=true

< 上一篇

文物“四普”丨在田野上書寫青春

唐代文學學者李浩:“我就是個拉大幕的”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