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需要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市場經濟體制優越性的創新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30年政策演進的表層演進軌跡是市場與政府關系的演變,形成了從動態博弈到制度合作最后到功能協調的演進脈絡,而深層演進軌跡是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演變,形成了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定型的又一演進脈絡。中國的市場化進程,本質上就是一個通過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建設以走向全國統一大市場并與外部市場有機銜接的市場現代化過程,可以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政策演進劃分為創新發展、完善優化與深化維護三個時期。

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創新:以“制度嵌入—體制改革”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從“重要組成部分”到“高質量發展主體”的民營經濟多元化發展,從“外向型經濟”向“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發展轉變的對外開放深化,以從“基礎性作用”向“決定性作用”轉變作為根本遵循的市場體系建設,從“動態協調關系”向“功能協調關系”漸進式變革的政府規制改革。

同時,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與創新,也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理論超越。這主要體現在: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制度優勢,發揮國有企業改革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主導優勢,發揮“一種資源、一個市場”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功能優勢,發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的協調優勢。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深化維護階段,即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充分激發微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力。二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關鍵路徑是完善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創新高端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并構建要素資源可以充分涌流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三是推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制度結合,破解市場與政府關系的世界性難題。結合的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即通過優化并完善現有政府治理體系,以現代化治理能力建構“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功能協調關系的自組織性質,實現系統性優化。

第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以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一是完善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創新高端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二是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的治理體系,提供制度剛性支撐。一方面是制度治理,完善公平競爭的制度體系,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以及優化產權制度形成更大產權激勵;另一方面是政府治理,深化政府規制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構建合理公平健康法治的市場秩序。三是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構建現代市場經濟形態。統一市場建設關鍵在于以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基礎,通過合理的區域分工、統一的市場競爭規則以及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建構市場的開放性、競爭性、有序性、制度性和統一性,使以價格為中心的市場機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配置資源,從而建設出具有超大規模、超高效率和超高水平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同時,各級政府之間制度安排的互補性與政府治理的協作性也是統一市場構建的重要維度。

第三,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機銜接。一是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支撐競爭優勢貿易結構的形成。關鍵在于以國內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技術、產業、金融和政策的自主性,其中又以技術自主性最為根本。技術自主性需要市場和政府共同發力。二是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層次,把握制度型開放在國際市場上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話語體系的重要優勢。三是以高標準市場體系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機銜接為基礎,建構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實現數字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融合發展。一是以數字經濟發展優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更具規模的共享性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二是建設高標準數據要素市場體系,釋放數據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組合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這需要完善數據要素確權,以數據產權制度創新為基礎實現數據要素定價并構建數據要素交易平臺,提高數據要素在更大范圍市場內的流通與交換。由于數據價值化的特殊性,數據要素交易平臺需要以數據價值鏈為基礎建立多邊協同治理體系,將各數據要素主體納入統一生態平臺進行規范治理,完善數據要素市場的市場秩序。三是以數字技術賦能政府數字化轉型,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以治理能力現代化降低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緩解不同地區的政策和體制落差。

第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賦能市場與政府的功能協調性。一是形成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和有活力企業相結合的體制機制。二是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以形成具有更大產權激勵的產權制度體系。在物質產權維度,重點任務是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平等對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物質產權,加快對國有產權的結構性重組,推進交叉持股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在知識產權維度,擴大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完善知識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是降低市場主體創新的風險承擔和機會成本并推動全行業全產業共同進步的重要任務。三是優化經濟發展規劃和完善公共政策體系,推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體系相適應的制度創新。

第六,以法治維護和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以法治思維和方式保障現代產權制度的健全。核心原則在于,以法治思維和方式明晰各類市場主體作為權利人的法律界限、以法律的制度剛性規范市場主體行為,進而通過產權界定、產權保護的法治化公平化推動產權交易的流轉順暢和產權激勵的更高效能。關鍵在于,以法律治理體系推動產權界定配置制度、產權保護制度和產權交易制度在法律層面的法治化水平,注重法律、司法和執法建設的統一,并創新法治機制,建立起多層次數字化的現代產權流通平臺。

另一方面,以法治方式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維護要素主體在市場中自主有序流動的權利,健全要素市場的運行機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價值規律的更大作用。規范要素市場交易,制定要素市場交易監管制度,實現要素市場改革、發展與安全的統一。保障高端創新型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降低價格扭曲和隱性福利對高端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影響。健全市場經濟信用制度,保障信用獎懲機制的規范運行。

(原文刊載于《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年第2期,作者分別系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855822277663976167&item_id=1585582227766397616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2523992599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423051ef-c7cc-4881-8be0-7c94930c05db_1725269452897&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 上一篇

“陜公大學堂”專題宣講會在西安開講

【百靈·藏】長安文物知多少:走進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館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