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科研成果為肝癌早期發現提供了新影像診斷工具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3年度報告》發布,西北大學納米醫學與工程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樊海明團隊創新成果“早期肝癌影像診斷特異性納米對比劑研究”入選2023年度優秀資助成果巡禮。此次入選是對該團隊在肝癌早期診斷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的充分肯定。

2019年,樊海明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肝細胞特異性的準順磁超小錳鐵氧體納米對比劑(MnFe2O4-EOB-PEG)。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下,這一材料高靶向性和高安全性被不斷實驗和證實。2022年,樊海明將該納米對比劑命名為“玵立顯”。

“‘玵立顯’通過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后會抵達肝臟,其表面的兩個靶頭像兩只手握手一樣與正常的肝細胞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在磁共振成像上‘點亮’整個肝臟,同時因為它不與腫瘤細胞結合,導致腫瘤在圖像上顯示為暗點。它就像一個探照燈一樣,幫助人們以可視化的方式發現病灶。”樊海明介紹。

16F38

FC67

25368

我國肝癌的發病人數非常高,而五年總體生存率僅有14.1%,主要原因是肝癌發病比較隱匿,當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經處于中晚期?!艾F有的對比劑僅能診斷識別1厘米以上的病灶,而‘玵立顯’可以高效識別0.5厘米,甚至更小的病灶?!狈C鹘榻B,“能否在更早期發現病灶,是肝癌患者救治的生死分界線”。

為獲得大量、可靠的實驗數據,樊海明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合作,利用其磁共振成像設備開展大動物科學實驗,數據表明,“玵立顯”可高特異性的靶向正常肝細胞,從而實現了早期肝癌微小病灶的精準影像檢出;其肝對比度較臨床特異性對比劑提高了5.8倍,可清晰分辨0.5毫米的肝管;肝膽期顯影也從15分鐘縮短到5分鐘,顯著提高了影像檢查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玵立顯”還能夠通過肝膽代謝系統快速排泄,大幅減少了體內殘留納米顆粒帶來的潛在副作用。

這項研究不僅為肝癌早期發現提供了新的影像診斷工具,也為下一代臨床高性能肝膽對比劑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1065D

9F03

D481

扎實科研積淀和前瞻性的科學探索讓該科研成果成為世界前沿領域有力的“中國聲音”。2023年,團隊相關成果以“A Hepatocyte-targeting Nanoparticle for Enhanced Hepatobili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為題,以封面文章發表在國際醫學與工程技術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論文審稿人給出了高度評價“作者發展了新型的肝細胞靶向納米對比劑用于肝癌等疾病成像。除了盡快開展臨床研究,我想不出任何建議。”

原文鏈接:

華商網:https://news.hsw.cn/system/2024/0708/1763015.shtml

華商報: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340788.html

二三里資訊:https://www.ersanli.cn/article.html?newsId=124670627128871&uid=30146318&utm_uid=30146318&type=1&appId=1

< 上一篇

樊海明:找到肝癌早期診斷的“探照燈”

玵立顯?發明人樊海明:讓科研成果服務人民生命健康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