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友好交流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

西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井真成墓志

在西北大學博物館的三樓,井真成的墓志在眾多文物中并不十分顯眼:“蓋”邊長37厘米,為覆斗狀,青石質地,題為“贈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之銘”的十二字篆文;“墓志”也不大,白石質地,邊長39.5厘米,厚7厘米,呈正方形,題為“贈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碑文為楷書,共171個字,講述了“遣唐使”井真成短暫而精彩的一生。

為什么一方看似普通的墓志卻成了西北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日本”國名最早刻于石質上的實物資料。

井真成墓志為何重要?

“井真成墓志于2004年在西安市東郊建筑工地出土,這完全是個意外之喜。”西北大學博物館賈麥明老師說,經過學者們悉心研究,搞清楚了日本遣唐留學生井真成的一生。井真成是公元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3月出發的第八次遣唐使,與玄昉、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等人一起來到中國,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去世,終年36歲。唐玄宗下詔贈授尚衣奉御官職(從五品上),禮葬于唐長安萬年縣浐水東原。

墓志和史料顯示,井真成不過是日本遣唐使團中的普通一員,那為何這塊墓志卻如此重要?賈麥明解釋說,這是因為“日本”這個國名,除了文獻記載之外,這個墓志應該是目前所見最早刻于石質上的實物資料。

原來,在此前,文獻中的“日本”叫做“倭”“倭奴國”。“日本”這國名的出現并替代倭國應是“大化革新”以后才開始出現的。也就是說在“大化革新”之前(公元645年以前)“日本”并無正式的國名。《新唐書·日本傳》記載:“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師萬四千里,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中居……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這段話明確說了為何改名的原因,因為覺得倭這個字不好聽。

“從史書上來看,‘日本’這一國名,記載得非常清楚。但是長久以來,考古界卻始終找不到這一段時期帶有‘日本’字樣的依據。這就是為什么井真成墓志銘的橫空出世立刻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當時日本的主流媒體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就是因為這件文物出現‘國號日本’字樣填補了這一空白,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賈麥明表示,單就這一墓志銘來看,日本國名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就出現了,墓志中的“葬令官給”,說明井真成的葬禮費用是唐王朝政府支付的。墓志銘也是官方認定的,由此自然證明了國號“日本”得到了大唐官方正式承認。

井真成緣何獲贈尚衣奉御官職?

井真成一生如何度過?他的墓志這樣寫道: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蹈禮樂,襲衣冠;束帶立朝,難與儔矣。豈圖強學不倦,問道未終;壑遇移舟,隙逢奔駟。以開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終於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傷,追崇有典;詔贈尚衣奉御,葬令官給。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於萬年縣滻水東原,禮也。嗚呼!素車曉引,丹旐行哀;嗟遠人兮頹暮日,指窮郊兮悲夜臺。其辭曰:“壽乃天常,哀茲遠方;形既埋於異土,魂庶歸於故鄉。”

據賈麥明介紹,從姓名來說,日本典籍中沒有井這個姓,推測其原本可能姓“井上”,真成這個名字也不是日本名而是漢名。在此之前,關于井真成其人,中外典籍皆無記載。井真成在長安呆了17年,按照當時的規定,日本留學生最多只能待9年,井真成太學畢業后,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名朝衡(又作晁衡),介紹他去了尚衣局掛職鍛煉。對此,賈麥明認為:“職位雖不算高,但非常重要,當時這個官職非與皇帝關系親近不能擔任,井真成去世后,當時的皇帝悲痛,所以‘贈’他的官職為‘尚衣奉御井府君’。唐玄宗李隆基能贈其一個掌管皇帝生活的六尚之一,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而且其死后葬式依照官制更是難得了。”

那么,為何玄宗皇帝贈賜日本人井真成尚衣奉御這一官職呢?賈麥明也給出了自己的推測,據《舊唐書》卷一九九上《日本國傳》記載,粟朝臣真人因“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即學詩懂禮且儀表秀麗,故被任命為司膳卿,而井真成墓志銘文載有“蹈禮樂,襲衣冠,束帶而朝,難與儔矣。”,由此可知,井真成或許是因為學詩懂禮,而且儀表秀麗,所以被賜了這樣的官職。

墓志為什么比較簡樸?

井真成的墓志較為簡樸,制作比較倉促,四周沒有紋飾,與以往發現的墓志有所不同。賈麥明認為很可能是由于以下一種或幾種原因造成的:其一,當時長安出現饑荒,生活質量下降;其二,從被賜予的官位來看其地位并不高;其三,井真成作為一名外國人,而且其“葬令官給”,其墓志是由政府派人制作的;其四,因玄宗皇帝正月七日出發赴洛陽,當時的遣唐使一行匆匆趕赴洛陽朝見天子,時間比較倉促。

關于墓主人埋葬的年代,賈麥明解讀為,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李隆基,中間有中宗、睿宗,是唐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開元時期,日本派遣使者、留學生、學問僧已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的精髓,進行徹底地吸收。歷史文獻中,記載了各次日本遣唐使的官員和玄昉、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空海、最澄、橘逸勢等著名的人物。但是,創造了古代中日友好交流歷史的不僅是這些有名的人物,還有更多沒有留下姓名的日本留學生和留學僧。為了學習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他們不懼路途艱險,跨過驚濤駭浪,前仆后繼地前往中國。有不少人隨船沉沒在滔滔大海之中,還有不少人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回國而客死他鄉。

西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這一方墓志,是古代中日友好交流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彌補了史書研究遣唐使者團及日本留學生資料的不足,對唐代政治、經濟、對外文化交流,特別是中日關系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寶物檔案】

姓名:井真成墓志

出生年代:唐代

出土地:2004年出土于西安市東郊建筑工地

收藏地:西北大學博物館

記者手記

神奇的博物館:自家展品“自己挖”

西北大學(太白校區)校址地處曾經的唐長安城太平坊。太平坊地理位置優越,靠近皇城,是名副其實的“天子腳下”。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北大學與唐長安城產生了歷史上的種種聯結。于是,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西北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這樣說:“自家展品‘自己挖’”。

1993年,經由校園考古發掘認證,在西北大學教學七號樓北發現清明渠遺址,證明了隋唐清明渠由南向北流經今西北大學校園;太平坊曾經住著眾多達官顯貴,比如天寶年間京兆尹王鉷。1953年冬,工作人員在太白校區修建東操場時,發現一窖鑄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字樣的銅錢幣,共計8490斤,每斤以122枚計算,總數約為1035780枚,這是多年來國內第一次在一個地方發現這么多的錢幣,考古專家推測,極有可能來源于王鉷。校園里還有一處古色古香、飛檐翹角的軒亭,名為“唐實際寺遺址紀念亭”,亭中立了一塊石碑,上書“實際寺遺址紀念亭碑”,文獻記載實際寺早在隋代便已經是著名的佛寺了。1993年,考古人員對太平坊及實際寺遺址進行發掘,大體上搞清了實際寺的范圍(東到學生食堂,西至教學八樓,南到大學南路,北到大禮堂前,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還發現實際寺的房屋遺址3座,出土了一大批文物。

除了太白校區以外,該校長安和桃園兩校區在建設校址時也發掘出了眾多遺跡文物。

長安校區為漢唐長安城的南郊鄉村生活區,出土文物以墓葬體現的貴族生活與喪葬文化為基本內容;桃園校區為唐代長安城崇化坊所在地,出土文物相對零散,但個性分明,也成為相關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

現在的長安校區位于隋唐時期長安城南郊高陽原的西陲。在校園建設之前,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師生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進行了數年的考古發掘,在校園范圍之內共清理了121座漢唐墓葬,出土的文物造型各異、品類眾多,成為漢唐時代長安貴族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

桃園校區是唐代長安城崇化坊所在地,坊東門之北有經行寺,東南隅有龍興觀,西南隅有靜樂尼寺。經行寺遺址的發現,為進一步探討唐長安城的寺院分布情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記者了解到,目前校園里挖掘的相關文物基本都在西北大學博物館展出,包括館藏文物、標本、化石等各類藏品20000余件,全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展館介紹

西北大學博物館

位置:西北大學博物館位于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內,總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下設校史館、地球館、生物館、絲綢之路考古館、歷史館、賈平凹文學館六個分館以及絲綢之路遺珍館、侯伯宇先進事跡展覽館、岳鈺佛教美術館3個專題陳列館,現有文物、標本、化石等各類藏品20000余件。

特色:博物館自2012年開館以來,充分發揮著西北大學百年薪火相傳下的學科特色和藏品優勢,突出“文明之光”主題,將“科技文明”“生態文明”以及“人類文明”進行獨具匠心的展示,讓觀眾于咫尺間得以窺探億萬年滄海桑田波瀾壯闊的地球生命奇觀,欣賞萬千林壑深處絢爛多姿的物種繁衍畫卷,觸摸千百代華夏腹地史詩般的文明創造菁華,追尋百余載郁郁學府薪火承傳的艱苦奮斗歷程。

費用:免費。

交通:乘坐10路、16路、402路等公交車在西南城角站或西北大學站下車。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六9:00-17:00 ,學校寒暑假及法定節假日不開放。

原文鏈接: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08781.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 上一篇

“何人不起故園情”

元首外交·心相近|續絲路情誼 謀合作新篇——哈薩克斯坦各界期待習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并對哈進行國事訪問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