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不沉眠 |從西北大學課堂“穿越”回漢唐

來到西北大學長安校區東學樓1507教室,未見其畫,先聞其聲,是同學們正用砂紙在打磨泥板上制作的地仗層。

走進教室,巨大的畫案和拙樸典雅的壁畫令人眼前一亮,這是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開設的社會實踐必修課程——《漢唐壁畫鑒賞與摹制》。

走近壁畫 聽歷史低語

左手撫畫,選取色彩;右手持筆,描繪線條,雙手舞動之間,漢唐壁畫仿佛穿越時空,展現在眼前……

“近些年國家積極倡導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740年韓休墓、738年李道堅墓、904年河北平山王母村唐代崔氏墓等多處墓葬出土了非常多的精美壁畫,敦煌壁畫研究的新成果也頻出。”課程老師王江鵬說。融合了陜西省地域特色和西北大學的學科優勢,這門長在“歷史地層”中的特色課終于“破土而出”。

漢代壁畫自由灑脫,拙樸典雅;南北朝時期壁畫融合中外,錦繡生動;唐代壁畫色彩富麗堂皇,線條動情感人。在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唐代壁畫,承千年之韻,攬藝術之精髓,以其雄渾壯麗、色彩斑斕的藝術風格,照亮了中國藝術史的輝煌篇章。

據介紹,唐朝壁畫獨具特色,一方面,它是古代壁畫藝術發展的巔峰,繪畫觀念和形色法則成熟完善,并規范了后世壁畫的基本法則。另一方面,它是唐代繪畫藝術的主流形式,代表了當時中國繪畫的發展水平和審美觀念。

“對經典繪畫作品或繪畫主題的復制或再創作是中國藝術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之一,也是延續發揚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路徑。通過這門課程,同學們熟練掌握漢唐時期壁畫的繪制技法,感悟其風格特色,是對漢唐藝術審美層面的學習和延展;對壁畫作品本身的摹制,可謂是一種‘物質層面的延續’,對保護傳承古代藝術遺產有所裨益。”在摹制過程中,王江鵬鼓勵學生對不同時段、不同地域壁畫地仗層以及顏料層的特征進行細致的研究分析,從而采用適宜的方法復原壁畫藝術,力求達到原作的風神面貌。

摹制之旅,技藝傳承

“這是一門鑒賞理論課,同時也是一門動手實踐課。多元學科的交融性質對學習這門課程的同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論部分,王江鵬詳細闡述了漢唐壁畫的發展歷史、風格特征和優秀案例;實踐部分,他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實地考察,近距離觀摩壁畫原作。

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大眾能夠十分便捷的看到壁畫作品的數字成像,甚至能放大很多倍實現微觀欣賞。但是對于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修復的工作者而言,欣賞原作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步。“近距離研究觀察非常重要,因為線條的生動程度不是隔著屏幕就能完全感受到的。”

在曲江藝術博物館近距離觀摩個案修復,想象當時的畫家如何在泥地上勾線;在陜西考古博物館跨越時空,對壁畫進行全方位觀察。通過點和面的結合,同學們既了解了漢唐時期壁畫,也了解整個中國傳統壁畫的的發展史。王江鵬說“看到不同時段壁畫在博物館中的并列呈現,感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匠師的繪制手法,就像穿梭千年與他們對話交流。”

學生喬蔚然回憶道:“老師會著重講壁畫的技法線條,更偏向專業課程方向,與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角度有很大差別,都令我們獲益匪淺。”

這門課程像一塊璞玉,在王江鵬年復一年的悉心打磨下逐漸煥發出瑩潤的光澤,就如同歲月的沉淀將壁畫襯托的更加動人一般。課程自2012年起開設,隨著實驗室條件的改善和材料的不斷改進,課程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在材料方面,王江鵬學習業內專家經驗,改進了材料制作方法,使移動更方便;在顏料選擇上,盡可能使用礦物顏料,以接近壁畫原本狀態。課程也請到了部分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比如敦煌研究院專家和意大利學者。

“最早做材料時打算直接做在板子上,做的非常厚導致移動不便,后來借鑒了業內專家經驗,嘗試做薄。在現場可以看到同學們會做出三層,分別是草拌泥層、白灰層、顏料層。”此外,王江鵬還引入了數字復原技術,對殘損壁畫進行學術性復原,推進了漢唐壁畫鑒賞與摹制的學術發展。一路走來,王江鵬依托本門課程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圓滿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和西安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并于2019年獲得了陜西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值得一提的是,《漢唐壁畫鑒賞與摹制》課程作為社會實踐一流課程,在今年入選第三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我們也將引進中古時期壁畫藝術史領域的學者來校做講座,提升同學們對這一時期壁畫的理解。還將邀請在文博領域比較知名的技師或者老師傅來教授壁畫地仗層的制作。”談到課程的未來展望,王江鵬將構建起壁畫技法訓練、西安周邊博物館考察、絲綢之路調研等“一條龍”的多元教學內容設置,來打造完整的課程鏈和課程群,讓同學們精進好“摹制基本功”,也趕得上“技術熱潮”。

壁畫之美,匠心獨運

“沒有一個墓葬的風格是完全一致的,每一位個性鮮明、技法各異的藝術家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漢唐藝術史中繪畫的豐富性”。在臨摹工作中,匠師們本人的素質和修養對壁畫本身具有很大的影響。“摹制工作并非對古代繪畫簡單刻板的臨摹,如何發揮創造性想象力并與古代繪畫匠師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是同學們個人功力與藝術修養的體現。”

2022級美術品鑒賞與修復方向的結課展覽是一場視覺文化與藝術遺產雙重并置的視覺盛宴,同學們將傳統壁畫藝術的深厚底蘊與現代修復理念的無限可能巧妙結合,實現了與漢唐藝術的跨時空對話。“每一幅作品都是同學們心靈的映射,展現其對藝術、歷史和文化的思考與感悟。”王江鵬說。

結課展覽作品是王江鵬帶著學生們共同開鑿的一扇通往漢唐的“窗戶”。透過作品或明亮或深沉的色彩,跟隨或細膩或簡約的筆觸,得以一窺盛世華年的輝煌,觸摸到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脈搏。王江鵬特別提到邢博典同學的敦煌壁畫作品,“對細節的把握和良好的做舊效果讓整幅畫的摹制完成度非常高。”

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同學們不僅得到了專業技法上的提高,也提升了自己的審美鑒賞水平。任佳妮同學選擇的壁畫是《慈勝寺菩薩焚香圖》,她介紹到,“這幅臨摹壁畫為五代時期作品,出土于河南慈勝寺,現存于美國的博物館,在復原作品的過程中讓我感覺到流落在外的文物仿佛一刻之間回到了我們身邊。”

同專業進入工作崗位的師兄師姐,現已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甘肅博物館等國內眾多知名博物館發光發熱。該課程對他們走上壁畫修復和藝術創作道路給予了理論和實踐的堅實支撐。

壁畫不沉眠,它將在一代代傳承中永葆光彩,訴說歲月未逝,穿越千年光陰來到我們面前。王江鵬和他的一屆屆學生們,正以滿腔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讓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漢唐壁畫鑒賞與摹制》課程,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傳承,更是一場文化的復興。在穿越時光的鑒賞與摹制中,不變的是壁畫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堅守的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初心。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周瑋漪)

原文鏈接: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406/06/WS666137b5a3109f7860de0cf0.html

< 上一篇

百年名校續寫絲路千年深情

全力以赴,追夢向前!陜西高校學長學姐為你加油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