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走出一條西部地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子

“雙一流”建設以來,西北大學聚焦“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深入實施“六大戰略”,以提升內涵發展能力為主線,持續培育學科“高峰”、拓展學科“高原”,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急需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中亞考古隊先后三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撰文表揚、親切接見、鼓勵問候。2017年,學校以認定方式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22年,地質學通過教育部首輪成效評價后再次入選;考古學新增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成為省屬高校唯一新增建設學科,學校入選學科數并列全國第45位、在陜高校第3位。2023年,地質學、考古學、理論經濟學、化學入選陜西省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數量并列在陜高校第3位。

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

牢記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感更加堅定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根本目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構建黨建思政和內部治理新格局。

學校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持續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治理結構,充分發揮黨委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優化“一章八制”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健全“雙一流”領導機構和運行機制。地質學、考古學在實習基地成立臨時師生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雙一流”建設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

制定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面旗幟”為引領,十大方面、100項任務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建立了“八個下功夫”“八個子體系”“五十個關鍵點”協同發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體系,特色“三全育人”責任體系逐步形成、穩固發力。統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三大提升工程”,已有教師入選全國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10人次獲全國高校思政課年度影響力人物、教學能手、教學骨干、首批網絡教育名師和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育人成果兩次入選教育部思政工作文庫。入選全國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精品項目。2門課程入選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

賡續傳統,傳承弘揚大學精神的自覺性更加堅定

將傳承“公誠勤樸”校訓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西大精神與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深度融合,讓一代代西大人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底色歷久彌新,展現文化傳承發展新面貌。

堅持把文明校園建設與“雙一流”建設協同推進,持續拓展“誠信奠基、文化引領、全員參與、全方位提升”工作思路。挖掘文化育人優勢,統籌紅色文化“培根”、傳統文化“潤心”、時代文化“聚力”、校史文化“增情”四大文化育人工程,校園文化成果連年獲陜西省高校一等獎。學校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并被中央文明辦確立為10所文明校園創建典型之一。2020年,經中央文明委復查合格,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發揮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平臺作用,整合歷史、考古、文學等多學科優質資源,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中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帝與黃帝陵祭祀文化、關學文化等,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的重要作用。

錨定目標,奮力爭創一流的志向更加堅定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標定位不動搖,圍繞“扎根西部、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爭創一流”,回答好、踐行好“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課題。首輪周期,創新構建了“世界一流、國內一流、西部一流、新興交叉”四個層次的學科建設體系,引導各學科立足實際、錯位發展。第二輪周期,進一步明確“一流引領、基礎支撐、交叉融合、協同發展”思路,實施學科分層分類發展計劃,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和諧共生的學科生態系統。

構建“凝練方向、培育團隊、整合平臺、打造集群”一體化內涵發展模式,引導學科凝練方向,圍繞方向選育人才、組建團隊,依托團隊整合各類平臺,推動學科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聚焦絲路文明交往與合作、“雙碳”戰略與能源安全、秦嶺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開展集群攻關,培育學科新興增長點。

超常規打造一流學科建設“特區”,通過政策優先保障、機制優先突破、經費優先投入,優先推動地質學、考古學在部分方向上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重點培育有潛力的學科沖擊一流,形成梯隊效應。深化學科管理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學科建設目標責任制,將事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目標任務按院系橫向分解,按年度縱向分解,形成“學科管理部門—職能處室—學科建設單位”同向同行的協同發力機制。

西北大學舒德干院士領銜的早期生命演化與環境學術團隊

扭住中心,著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信念更加堅定

牢固確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著力培養造就具有人文情懷、社會責任、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模式,依托7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拔尖人才培養“特區”。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培養拔尖人才。以“秦嶺—絲路”為載體,建設以鄂爾多斯盆地綜合實習基地為代表的“綜合實習基地群”。考古學發揮以文化遺產價值為核心的認知、保護、傳承“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優勢,成為國內規模最大、人才培養體系最完備的考古學專門人才培養重鎮。

深化研究生招生、培養模式改革,全面實施博士“申請—考核”制,聚焦急需人才培養、重大重點項目等優化招生指標分配,按照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優化培養方案、完善學位授予標準,開展論文標準及質量評價體系改革和以職業資格銜接為核心的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導師上崗資格審核,將導師資格與招生資格分離。深入實施“雙導師制”,與中國航天771所等共建16個專業學位研究生示范性實踐基地。

產教融合,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的步伐更加堅定

學校面向重大戰略需求,自立自強、主動作為,發掘集聚各方面積極因素,始終成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一股強勁力量。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同志倡導建立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揭牌,獲批我省首個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建中烏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聯合實驗室。3個研究機構獲批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備案中心;成立區域國別研究院和區域國別學院。獲批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連續出版《中國城鄉發展報告》《中國西部發展報告》《哈薩克斯坦發展報告》《敘利亞發展報告》等高水平資政成果。

聚焦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建議獲習近平總書記批示,成立全國首家碳中和學院。深入開展黃河流域人地系統科考、秦嶺綜合科學考察。地質學科主持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地質學科‘十四五’戰略規劃研討會”,承擔長慶油田科技重大專項、延長石油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研究等項目。

積極融入秦創原,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建設大學科技園,與地方(企業)共建科技工作站、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校企合作平臺、未來產業研究院等,在秦創原孵化科技型公司14家。新型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建設經驗入選國家發改委《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百佳案例》。

守正創新,聚焦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更加堅定

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優化結構布局協調和資源配置,實現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學院辦大學”,深化“一院一策”和“放管服”改革,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給予院系人、財、物自主權。推進學部制、管理部門大部制改革和教學科研單位去行政化改革,加快人事、教學、科研、學科等重點領域改革。

堅持“獎勵高端,調動中堅,扶持青年”的思路,對特殊人才團隊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精準育引”,確保人才經費優先投入、物理空間優先提供、研究生指標優先保障、人才住房優先解決,建立高層次人才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在能力提升、項目申報、團隊配備等方面對優秀青年人才加大扶持力度。深化教師職稱評審改革,堅持分型分類評價,增設“社會服務型”職稱類型,“一院一策”制訂教師職稱正常和特別評審晉升條件。

“雙一流”建設以來,西北大學辦學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在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進程中形成了鮮明的發展特色。

一是一流學科建設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地質學、考古學一流學科建設持續取得新進展,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輻射帶動相關學科協同發展,形成了包括秦嶺生態保護、絲路文明交往與合作、區域與國別研究、“雙碳”戰略與能源安全等在內的六大學科集群。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圍繞重大戰略需求集中攻關,充分激發學科發展活力,帶動學校整體建設,第五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數量再獲突破,全球前1%學科數由2個增至12個。

二是綜合改革成為“雙一流”建設的核心推動力。聚焦人才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管理運行機制等關鍵問題,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增包括2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國家級人才127人次,總量達到168人次;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并列全國高校第2位、地方高校首位。入選國家“拔尖計劃2.0”基地3個,位列全國地方高校首位;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位列全國地方高校第3位。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教育工作情況》《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專文介紹學校綜合改革情況。

三是原始創新能力穩步攀升。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基礎研究優勢,搶占國際學術前沿,聚力培育原創性學術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頂級期刊新增發表學術論文10篇,產出了以“清江生物群”、大月氏考古發現為代表的一批重大學術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創新爭先獎1項、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一等獎1項。成果多次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四是服務貢獻能力顯著增強。攻克了鐵路建設中的黃土振陷、濕陷、滑坡和隧道塌方等災害的重大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研制出黃土振動促滲促滑儀、高頻振動分布式采集儀及地質體智能化感知系統,并成功應用于中外鐵路工程建設。揭示改造型復雜盆地演化與能源礦產共存富集、深層與非常規油氣成藏機理,指導發現了6個億噸級大油氣田,探明儲量逾10億噸油氣當量。實現4項千萬級別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的港交所上市企業——巨子生物成為高校科技成果引領產業發展的典范。

今后一個時期,西北大學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戰略目標,全面實施“七大工程”“六大計劃”和“三大行動”,持續涵育一流的大學精神,培養一流的人才方陣,夯實一流的教學基礎,打造一流的學科集群,對標一流的科研水平,形塑一流的治理體系,力爭早日實現“綜合實力進入中西部‘雙一流’高校前列”的目標,奮力走出一條西部地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子,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助力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刊登在《陜西教育》(高教)2024年06期

原文鏈接:http://www.sxjybk.com/2024/0523/91111.html?isShare=true

< 上一篇

GLOBALink | Joint China-Central Asia archaeological work on ancient Silk Road yields results

全球連線|中國與中亞聯合考古為絲路歷史提供實證資料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