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創原三周年 | 以“玵”診肝的“原”動力

說起肝膽腫瘤,人們常常談癌色變。

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腫瘤的一級預防與生活飲食習慣有關,二級預防我們俗稱“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作為二級預防中的重要環節,早期診斷對于提高肝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喜訊傳來,“原上”有了新成果,可望精準解決肝癌早期影像診斷問題,它被叫做“玵立顯?”,來自西北大學樊海明教授團隊。

樊海明接受陜西網記者采訪

“玵立顯?”臨床之路

一場目標明確的“靶向運動”

2021年,一顆把更多的科技成果留在三秦大地的“種子”在春天培植。

三年來,這顆“種子”從萌芽、枝繁到開花、結果,樊海明教授團隊深度參與,開啟了“玵立顯?”的陜西之旅。

“我在陜西讀的大學,對陜西充滿了感情,陜西過去發展條件相對滯后,但是這里的學者具有一個非常難得的學術品質,那就是如西北人性格如出一轍般的堅持與勤懇,陜西的科研團隊往往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在一件長期的事情之上,更容易產出很多原創性的東西。”多年的陜西學術之路讓樊海明對陜西的科研環境有了深切的感受。

在過去十余年里,樊海明和他的團隊經常在春節期間往來于廣州、成都間進行科研實驗,為了不影響患者檢查,長期熬夜補做實驗成為了家常便飯,許多時候,樊海明更需要自行研發所需的科研設備。

“我和團隊的科研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服務臨床,只有切實解決了臨床痛點,研究成果才可能落地轉化,造福國民健康。”

對于一項研究能否展開,樊海明及其團隊有著自己的標準。

他之所以選擇較為冷門的生物醫用磁性納米材料及與磁診療應用研究,主要是看到了其面向臨床的重要需求,其次便是對“科研土壤”進行評估,判斷是否具備展開研究的基礎。

生物實驗室飼養存放室

秦創原匯聚創新資源和產業力量,堅持政府、市場、企業同向發力,不斷提升“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功能,科技成果轉化有充分的“成長空間”。正是看重這一點,樊海明及其團隊帶領“玵立顯?”科研項目在陜西落地生根。

“如果一項研究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就愿意一直做下去。”樊海明說。

科學研究就像在學術土地里深耕挖掘,更多的時間總是默默無聞的。

十余年來,樊海明專注于我國醫用納米材料“卡脖子”難題,立足肝膽腫瘤的早期診斷工作,他涉及的研究領域自2021年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立以來發揮了巨大的產業潛力和商業價值。

科研商業并行

打出強大“后坐力”

“玵立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幫助解決肝膽腫瘤早期診斷問題的?

“玵立顯?”是一種新型肝膽特異性納米對比劑,主要用于增強病灶與正常組織的磁共振影像對比度,從而能夠更靈敏的探測微小病灶。我們可以理解為它是一對“眼睛”,深入到肝膽器官內部細致觀察病理,為醫生準確診斷病因提供幫助。

玵立顯?

肝癌是目前唯一僅通過影像即可臨床診斷的惡性腫瘤,當前臨床公認的最為靈敏的影像檢測方法是“磁共振肝膽成像技術”,該技術對肝癌患者診斷效果的好壞程度,主要取決于肝膽特異性對比劑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能否在更早期發現肝癌病灶,從而實現及時有效的治療,已成為肝癌患者“生/死”分界線。

為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擁有早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海外著名大學進修的國際視野和市場經驗,樊海明認為,唯有將科學發現與臨床價值一體化,通過多方資源整合,方能為課題和研究成果的臨床之路鋪就康莊大道,從而造福更多肝癌患者。

值得關注的是,樊海明創立的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通過市場的力量賦能科研,隨著新一代“玵立顯?”的研發和一系列令人振奮的科學成果出爐,樊海明及其團隊認為“玵立顯?”的應用時機已然成熟,擬在超磁科技進行落地轉化,并于2023年啟動了融資工作,用于完成“玵立顯?”千人份生產放大工藝放大及其質量控制體系建設,預計2026年獲得臨床批件并開展臨床試驗。

玵立顯?專用試劑柜

“‘玵立顯?磁共振肝膽特異性對比劑’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上市后,第一年預計生產20萬人份,第二年40萬人份,第三年80萬人份,累計經濟效益超過14億元,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若擴展適應癥則市場潛力更大。”樊海明介紹道。

據了解,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擁有西北大學科技園長安產業加速器300平方米(一期)產業化基地,依托西北大學納米醫學與工程中心、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研發中心面積總計600平方米,配備100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具有人才、設備和場地等多重資源優勢。

在樊海明看來,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是回饋社會和造福人類的最好方式。

三生萬物

產學研發展迎來“黃金時代”

三生萬物至無窮

經過發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日趨成熟,顯現出強大的科技創新培育能力。打造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科創服務系統,貫通省市新區科創資源,整合鏈接省市新區20多項業務,網絡平臺匯集數據800余萬條,為企業提供各類科技服務3萬余項次,幫助解決技術問題700余個。

秦創原作為陜西最大的產業孵化器,被越來越多的像樊海明教授這樣的科研團隊、創新群體和創投機構寄予厚望。

秦創元

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政策保障、人才支持、精準需求的作用愈加明顯,樊海明團隊依托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成與天然功能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學科交叉和融合,在磁共振成像對比劑領域的研究中經長期磨合,已自然形成了一個梯次合理、醫工交叉、高效實干的技術團隊。

“陜西的科研起點相對于東部地區相對緩慢,包括在發展過程中很多環節可能并不如大家期待中那么理想,但是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機制和環境,及時讓科技成果走出來與大家見面,借力秦創原讓眾多產品和創新可以切切實實在陜西乃至全國落地,并且帶動相關產業和就業經濟穩健發展,陜西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更加未來可期。”

產學研結合在“原上”的能量不斷凝聚,特別是“三項改革”的政策厚植,迎來了陜西科技成果轉化的“好時機”,出現“孔雀西北飛”的資源回流現象。

我們需要向全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因此,“路演”便是一個很好的窗口,撮合和促進項目交流合作,陜西建立了省級專業的路演平臺,讓更多的投資者看到陜西創新力量,也讓國際認識到陜西科研團隊的硬實力。

樊海明與其科研項目團隊,是秦創原平臺發展過程中陜西力量的貢獻者,同時也是秦創原優質資源政策下的受益者。在采訪過程中,樊海明無數次表示,當今時代是對科技人才最為友好的時代,是對知識力量最為重視的年代,這個“黃金年代”造就了無數“玵立顯?”顛覆性產品的誕生,更成就了無數“樊海明”創新人才的出世。

原文鏈接:https://k.sina.cn/article_3624248184_d805a37802701a8nu.html?wm=13500_0055&vt=4

< 上一篇

成都因熊貓文化更顯溫柔

西北大學第一醫院與長安區鳴犢中心衛生院舉辦緊密型醫聯體簽約儀式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