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十余年扎根田間地頭,將專業研究應用到土壤修復中,有效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為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建言獻策。

2023年全國兩會,朱曉麗第一次參會,就帶了兩份沉甸甸的建議:深化耕地污染土壤防治,提升糧食安全和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
這兩份建議凝結了她16年的心血和研究成果。
朱曉麗:“我從07年開始,一直有將近十年的時間。”

2007年,土壤修復研究在當時還是“無人區”,朱曉麗帶著學生開始了長達10年的“拓荒開墾”,直到2017年,才逐步結出科研碩果。
朱曉麗:“我首次提出來了采用微生物來鈍化,采用功能益生菌來鈍化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我還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碳基材料,讓我的微生物生長在多孔材料里面,實現了微生物的大量的繁殖和這個碳材料的一個雙重鈍化作用。這兩種材料都是對農田的土壤有很好的一個養分提升。

這十多年,除了必要的上課和工作之外,其他時間,朱曉麗幾乎都是在野外工作。北上榆林,南下漢中,深入秦嶺深處,她持續關注土壤健康,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秸稈還田,實施農田土壤綠色修復,助力糧食安全生產。她和團隊先后獲得10余項專利,科研成果轉化成系列產品,在鳳縣、涇陽、潼關、漢中等地區推廣上萬畝示范基地,大幅提升了當地土壤的肥力、保水和透氣性等,小麥產量增加了16%以上。
2023年,朱曉麗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基于多年的科研基礎,她提出的兩個建議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答復,這讓朱曉麗感到責任重大:“覺得自己真的能夠發揮比較好的作用,能夠對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生產)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對我今后更好的履職(行)代表的職責,還是很有信心的。”

說起過去一年的履職工作,朱曉麗笑著說,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的第一次培訓她就積極報名參加了,為的是盡快適應全國人大代表的工作,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2023年全年,她更忙了,幾乎每兩周就要去一次示范田,除了采樣、測數據、做科研之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和農民聊天,與技術人員詢問情況,把調研工作深入到每一寸土地上。
朱曉麗:“今年我將提出關于在西部建立農田土壤綠色修復示范區的建議,建議中央在西部建立農田土壤綠色修復推廣示范區,進行大面積的推廣示范,提高糧食的產量和安全性?!?/p>

朱曉麗還一直關注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年6月,潼關的示范基地喜獲豐收,朱曉麗興沖沖地趕到潼關,一邊查看收成,一邊和農技人員聊天。沒想到,竟然了解到農技人員的一個擔心:高標準農田建設好了之后,后續的管護怎么辦?
這次交談之后,朱曉麗深思了很久:怎么樣才能讓高標準農田在農民手中打出更多好糧食?于是,今年兩會,她將提交一份有關設立高標準農田監管和管護體系的建議。
朱曉麗:“正常的話每年應該有一個養分的測定,缺什么補什么。另外一個還要根據農民種植的農作物的類型,來指導農民使用肥料的量。我們就要在各個環節進行把控,才能真正地實現高質量發展?!?/p>

作為一名環保農業科技工作者,朱曉麗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應用到更多的土地上,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更肥沃的土壤,今年針對進一步釋放科技生產力,她也提出了相關建議。
朱曉麗:“建議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能夠設立一個關于技術創新類和技術開發類這樣的一個國家級的基金,開展長期的基金資助。”
記者:“您這兒為什么有這么多花盆???”
朱曉麗:“因為我們做農田土壤,要種植一些植物來驗證安全性?!?/p>
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四樓的實驗室里,放著許多花盆和植物生長箱,這些都是朱曉麗做土壤修復實驗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用它們驗證實驗結果,再實時轉化到田間地頭,為推動土壤優化、糧食安全生產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有效建議,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一份人大代表的力量。

朱曉麗:“在新的一年,我將通過調查研究,走進田間地頭,走向大山深處,走進生產車間,更加努力,面向我們國家的重大需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形成建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履行好我的代表職責。”
原文鏈接: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490265
人民資訊: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66436
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6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