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用傳統文化精髓滋養青少年,有利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養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寒假期間,各地各校開展形式豐富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愛上傳統文化。本期教育版,我們選取一些地方和學校的實踐,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編 者
西北大學寒假社會實踐隊——
注重非遺傳承 融入育人實踐
選取灰黑膠泥,在模子里按壓成型,背后留孔,再燒制上色……經過十幾道工序,一個個造型渾樸、色彩艷麗的陜西西安魚化“泥叫叫”就做成了。委婉回轉的哨聲一響,便勾起許多陜西人的童年記憶。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魚化“泥叫叫”具有豐富的文化特色和商業價值。如何讓更多人喜愛“泥叫叫”?怎樣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帶著問題,西北大學一支寒假社會實踐隊展開調研。
“作為外地人,我一開始對‘泥叫叫’其實很陌生。但當我們在魚化寨實地探訪,與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后,我感受到了其背后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實踐隊隊長、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3級學生曾思穎說,“此后,‘泥叫叫’那種豐滿、古樸、簡練的形象就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但在調研中,實踐隊也發現,“泥叫叫”存在著創新性不足、市場影響力小等問題。怎樣讓非遺“活”起來?曾思穎介紹:“通過走訪、問卷等形式,我們梳理出一些路徑。如充分調動顧客內心文化認同,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制作的快樂;聯合熱門卡通形象,推出文創紀念、盲盒等產品;在名勝古跡周邊打造沉浸式體驗館,讓非遺工藝和旅游景區配合發展等。”
“實踐出真知,當學生們有了真實的體驗和思考,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實踐隊指導老師、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任都甜說。
據介紹,西北大學著力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育人實踐,面向學生常態化開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思想文化”等通識課程,不斷擴大“侯外廬學術講座”“我們的節日”等品牌活動,重點建設書法、戲曲、曲藝、民樂等師生社團,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原文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2/16/nw.D110000renmrb_20240216_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