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 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西安開幕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始終與各國現代化的進程同頻共振。作為現代化重要特征的社會保障模式,如何依現代化所帶來的約束條件而適應性選擇,并與時俱進?8月26日,主題為“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西安開幕。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的7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等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從全球視角考察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挑戰,并在促進社會保障制度變革方面尋求共識,圍繞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展開學理分析和學術爭鳴,共同探索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思想、新途徑和新機制。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陸航/攝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陸航/攝

西北大學副校長吳振磊在致辭中說,習近平總書記對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在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之際,提出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給我們社會保障學界提出了新的任務。在這方面,還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急需我們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吳振磊介紹,西北大學社會保障研究起步較早,1999年5月,成立了“西北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研究所”,同年10月,獲批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西北大學成為陜西省和西北地區最早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高校。2001年,公共管理學院申報社會保障碩士學位點獲批,成為西北地區最早設立社會保障碩士學位點的高校。2018年,公共管理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2019年,開始招收公共管理專業社會保障方向第一屆博士生,至此,社會保障專業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的完整學科體系和一體化培養平臺。2020年,先后獲批陜西省一流本科專業和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目前,學科擁有民政部政策理論合作單位研究基地、中國老齡科研基地、新時代民生保障與社會治理“三秦學者”創新團隊、健康養老與民生治理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養老保障與鄉村治理研究特色優勢科研團隊等幾支學科交叉融合、科研經驗豐富、學術成果突出的科研基地和研究團隊。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金教誠表示,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從規模和歷史來看,是名副其實的東亞社會政策領域的最高專業學術會議。自從200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第一屆大會后,循環在韓國、中國、日本舉行。金教誠認為,在人口、家庭結構和勞動市場變化等多種環境的變化中,為了應對新的社會風險和挑戰,需要不斷探索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和未來發展方向。韓國普遍主義的分配原理是沒有“目標化”,將所有市民平等地納入政策對象;篩選主義分配原理是向需要的人提供工資,因此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普遍”和“篩選”的爭論,在韓國社會政策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消除社會風險,哪種分配原理更有效果的爭議現在還在持續,未來也會持續下去。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陸航/攝

“全球社會保障面臨著六大挑戰,需要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提出,社會保障是人類現代化的產物并伴隨各國現代化進程而發展,它代表著現代文明進步程度與社會共享度,與社會平等度呈正相關關系。近一百多年來的世界史表明,自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德國產生以來,凡現代化國家都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在建立、健全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亞洲國家的社會保障雖然不比歐洲國家發達,但日本、韓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早已定型,中國作為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在近20年間迅速建立起了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老年人皆享養老金的宏偉目標,醫保制度也覆蓋了13億多人口,中國人民正通過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分享著國家發展成果。然而,在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發展實踐中,既有以德國等國為代表實現理性建制、持續發展的成功典范,也有以拉美國家等為代表的超前發展、深陷危機的負面案例,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質量。凡遵循客觀規律并與所在國家國情及所處發展階段相適應者,往往能夠維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凡違背客觀規律或者脫離本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往往事與愿違,既損人民長遠利益,也損國家現代化進程。即使是已經現代化的國家,也可能因福利政策選擇失誤而導致福利緊縮或起伏波折,進而衍生社會危機。因此,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事實上構成了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議題。

社會保障雖然是各國依法設立的保障人民權利和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安排,并且必定要適應各國的國情,但作為人類應對生活風險的社會化機制,卻有著遵循法治、政府主導、責任共擔、互助共濟、促進公平等共同特征,并且面臨著相似的風險,只不過有些風險在不同國家因所處發展階段不同而有先有后,但終歸需要共同面對。鄭功成分析了全球社會保障面臨的六大挑戰:一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在明顯加快。歐洲大多數國家與日本等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近20年間亦快速地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不僅包括財政問題,而且還有制度結構調整問題和權利義務關系重構問題。二是靈活就業漸成主流。它一方面反映了就業的不穩定性在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勞動者選擇的機會更多。三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表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方位地影響甚至改變著當今世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社會治理方式,也重構了財富創造格局與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實現社會保障數字化轉型,才能適應網絡時代。四是人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客觀上包括了諸多傳統元素,如傳統家庭、正規就業、社會共享、集體主義等主流價值觀,但當代年輕人追求個性化,全球化又加速了多元價值取向的傳播與影響,不婚不育以及非傳統家庭形態、靈活就業、獨善其身等選擇日益多見,如果不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相應的變革,其受歡迎程度將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五是區域失衡與貧富差距依然嚴重。這是傳統的挑戰,全球范圍內近三年疫情帶來的也是貧富差距在擴大。中國在過去10年圓滿完成了近億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直接影響到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因此,反貧困、促平等、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應當成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使命。六是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高。它必然要影響到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而對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相應的影響。這六個方面即是各國已經面臨或將要面臨并需要妥善應對的重大挑戰,因此,面向未來的社會保障,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維,進而創新制度安排、采取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行動,于后,才能在繼續發揮其有效作用的條件下獲得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编嵐Τ烧f,中國正在全面深化社會保障改革,新一輪改革不再是過去單純的增量發展,而是需要通過優化制度結構特別是責任分擔機制和權利義務關系,重塑更加符合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原則的利益分配新格局,最終全面建成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并為共同富裕提供關鍵性制度支撐的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現在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從過去長期試驗性改革狀態步入制度成熟、定型發展的新階段。在這樣的關鍵階段,特別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同時結合國情,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新路。

“現在,中日韓三國都進入了人口減少社會。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一個富裕且相互支持的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去構建未來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是東亞各國急需討論的問題。對于人類尚未經歷過的、全面人口減少社會,我們需要能夠提供有益見解的政策研究,來制定社會保障和相關領域的政策?!比毡緡⑸鐣U吓c人口問題研究所部長小島克久回顧了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他說,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并非一成不變,一直面臨著各種挑戰。老齡化的發展、總人口的減少和外國人的增加、勞動人口及就業人數的減少和醫療福利人才需求的增加、地區差異的存在是當前日本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社會經濟形勢,日本面臨眾多社會保障的問題,也是三國共同面臨的社會保障問題。隨著少子高齡化和人口減少社會的到來,醫療、護理、年金、育兒支援等政策需要相互借鑒。此外,不僅是社會保障,經濟、教育、交通、防災等領域也需要進行人口變動背景下的相關研究。學術界如果沒有相關共識,無論在社會保障或其他政策領域進行何種改革,都無法確保政府政策的整體性,也無法保證政策落地的效果。

“社會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是福利國家的核心制度,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貧困率, 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社會保障制度是保障勞動者的協商能力和勞動主權的制度性保護的組合。”韓國中央大學社會福利學部教授李承潤認為,雖然韓國的經濟成果和福利制度都得到了發展,但新型的不穩定勞動仍在蔓延。目前,韓國勞動力市場在新擴大的工作形態中觀察到的問題和非正式員工等長期持續的問題重疊在了一起。即脫離標準的“雇傭關系”后, 工作的運作方式和形態正在發生與現有的標準方式不同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從綜合、統一的角度來看待長期持續的非正式員工問題和新登場的工作“形態”帶來的問題。如今的資本主義從產業資本主義經過新自由主義的金融資本主義,進化成了新型的數字資本主義,雖然勞動形象正在形化,但不變的是對勞動的制度性保護組合是否實現了去商品化。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勞動環境保護、工會法、最低工資和勞動時間限制、教育和熟練制度等都是這些制度保護的構成要素。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陸航/攝

在現代化過程中發展而來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根據不同國家異質的目標約束和條件約束呈現出不同的制度模式。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席恒看來,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通過“社會權利范式”與“結構功能范式”兩種典型的互動范式不斷同頻共振,并逐步發展出危機救助、風險預防、權益保障等典型的社會保障模式。但兩種范式之間的內在張力也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處于一種矛盾運動之中?;谥袊浆F代化的目標約束與新經濟、新技術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等條件約束,實現責任共擔、權益共享的權益保障型社會保障模式轉型是中國社會保障達成社會權利范式與結構功能范式的內在平衡的可行路徑。

在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受到各國現代化過程的影響并又深刻地影響著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伴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各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盡管千差萬別,具有各國個性特征。但從社會保障的功能模式上,都具有危機救助、風險預防到福利保障的功能,由此形成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社會保障基本項目或制度。從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兩種互動范式:一方面,現代化承諾給國民一種普遍富裕、有實質內容的文明生活。社會保障制度通過一種“承諾-回應”的社會權利范式,作為美好生活與社會權利的具象表達,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現代化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社會變遷帶來了諸多社會與經濟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經由一種“問題-治理”的結構功能范式,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不斷回應并力圖解決現代化所引致的社會問題。作為現代化與社會保障互動的一體兩面,兩種范式始終共存,不可或缺,并分別從不同視角切入,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成為推動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動力。但在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兩種范式之間的內在張力也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始終處于一種矛盾運動之中。

席恒提出,社會保障模式從危機救助模式到風險預防模式再到權益保障模式的演化,體現了人類風險應對手段從單一模式到多維模式的演變,體現了社會保障政策工具的創新與發展。社會保障的權益保障模式的核心是權益共享。中國集體主義傳統文化的浸潤所形成的家國情懷、美美與共的集體主義文化傳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由全民參與及全民共創所積累的經濟成果;中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所形成的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使中國社會保障具有典型的共享型社會保障特征。共享型社會保障以“共享-分享-獨享”為基本架構,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為特征,通過服務共享、項目共享和基金共享,實現全體社會成員權益共享,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社會保障需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基于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目標約束與新經濟、新技術的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經濟形勢變化的條件約束,通過責任共擔、權益共享的社會保障模式轉型,能夠平滑社會保障的通脹性與通縮性的矛盾,實現社會保障的社會權利范式與結構功能范式的內在平衡,為全球社會保障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原文鏈接:https://www.cssn.cn/shx/shx_tpxw/202308/t20230828_5681616.shtml

< 上一篇

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西安召開

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西安舉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