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6-132的薛澤遠、李曉江、陳科羽、宋璟淦
11-517的黃怡然、張銀、劉萍、黃為、高歌、羅希
6-432的高炫宇、楊澤亞、張嘉豪、楊澤新
共14人全部成功保研
其中,李曉江保研至北京大學,張銀、黃為、高歌、楊澤亞保研至中國科學院大學,黃怡然保研至南京大學,羅希保研至中國地質大學,劉萍、陳科羽、宋璟淦、高炫宇、張嘉豪、楊澤新保研至西北大學,薛澤遠保研至成都理工大學。
學霸扎堆、優秀刷屏
“神仙宿舍”是怎樣煉成的?
與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相遇,對14位同學來說更多的是一次“偶然”。入學前,他們大多不甚了解地質學學科的專業內核,秉持著對地質、自然的好奇和對西大地質學系的憧憬加入了這個大家庭。
談及對地質學的看法,劉萍說:“這是一門充滿樂趣的學科,既可以知過去,也可以見未來。” 在傳統意識上,地質學主要通過研究機制的演化去探索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事情,而現今地質學也與很多新興的學科交叉融合,實現對地球未來變化的預測。學習探索路上,他們對學科的興趣和熱愛不斷疊加,如今通過推免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算是對那份熱愛的回饋。
在11-517宿舍,六個女生性格各異也相互包容,黃怡然是宿舍的“小太陽”,有她在氣氛總是不會冷場;張銀做事靠譜,給人以可靠感;劉萍性格內斂、熱愛文學;黃為學習認真,生活中又是一個機靈、反應敏捷的人;羅希穩重細膩,同時也熱愛運動;作為宿舍長的高歌則像“大姐姐”一樣很會照顧人,宿舍合照的時候她會細心地幫大家整理頭發……提起宿舍每個人的角色身份,三個宿舍的大家都各自熟悉地講述著,臉上洋溢著熱烈的笑容。
(圖為11-517和6-432兩個宿舍的10名同學)
學習合作,疊加buff
在課堂上,他們都是經常坐在教室前兩排的學生;課下,他們也會頻繁出入圖書館和實驗室。同時他們也有獨特的學習方法:張銀的課堂筆記十分精細且美觀,曾獲得筆記大賽的獎項,被省級媒體轉載;黃怡然注重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課程知識點;高炫宇在學習上的時間管理十分細致……
(張銀等同學的課堂筆記被陜西省教育廳微博轉載)
期末備考時,除了獨立復習以外,他們也會互相交流經驗,分享備考資料。遇到考試范圍比較廣、知識點比較多的科目,他們會一起整理資料,每個人負責幾個章節考點的整理,就能花費較少的時間進行高效率的備考,也能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背誦相對晦澀的內容時,他們約著去操場上背書,相互抽背。
除了學習備考的合作交流外,三個宿舍的同學還一起參與過科研競賽項目。得益于地質學系的導師機制,他們很快發掘了科研興趣點。
楊澤亞和黃怡然曾跟隨陳丹玲老師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柴達木盆地昆北地區基巖巖石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他們實地調研提取研究樣本,對其不斷進行實驗分析以得出結果。“參與項目當時,我們對專業的實踐還不太清楚,往往是不斷琢磨、不斷請教師兄師姐們才理解一二。”楊澤亞說。即使這段經歷現在看來有些“手忙腳亂”,對他們來說卻也是提高科研能力彌足珍貴的一次經歷。該項目在隨后的遴選中升級為“國創”,并順利結題。

此外,地質學系作為學校創新理科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同學們能夠較早地參與進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地質學科學研究培訓項目中。14位同學在科研上展現了極強的實力,都曾主持或參與過研究培訓項目,并獲得了優秀結題。
在科研項目之外,三個宿舍的同學也參加了許多高等級學科競賽。張嘉豪曾參與2022年加筋土擋墻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數據驅動分賽且都進入決賽。回想起與高炫宇一起參與加筋土擋墻設計大賽的經歷,他說:“在比賽的準備過程中,我們在課余時間都泡在實驗室的‘黃土’里,試著不斷加固擋墻,增強承重能力。”最終他們的擋墻成品能夠承受四個成年人站上去的重量,遠超競賽對承受重量為五十千克的要求。
(參加筋土擋墻設計大賽)
野外實習,收獲“寶藏”
每年暑期為期一個月的野外實習是地質學系的特色教學項目,老師會帶著同學們去各地進行地質考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從陜北鄂爾多斯盆地延伸到德夯峽谷最深處,在秦嶺山腳、汾渭地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次野外實習是去往鄂爾多斯盆地。頂著盛夏炎炎的太陽,大家已經十分疲憊。在前往最后一個任務點時,路變得特別難走,需要用繩子進行攀巖。“一路上背包里沉重的標本、地質錘這些物品,誰背累了就換另一個人背,有大家分擔著,再多苦和累都消散了,最終在相互鼓勵和幫助下成功到達了任務點。”高炫宇分享道。
(參與野外實習)
野外實習中,他們也會遇到困難。采集調研樣本后,需要在實驗室用精密儀器對其分析。但在課堂上他們學到的通常只有理論上儀器操作的步驟,因此如何化理論為實踐十分關鍵。“在實操中要多試,出現錯誤沒關系,重要的是要大量嘗試,嘗試出來的經驗遠比直接獲得的知識更加記憶深刻。”楊澤新說。
充分利用暑假的時間深入野外、走進實驗室,三個宿舍的同學們將足跡拓印在大地上,將專業知識運用到書本之外,嘗試、總結、領悟,將對學科的理解內化于心,獲得了寶貴的成長。
全能人生,活出精彩
課外,他們的生活同樣充實且豐富。在社團工作上,14位同學中大多數曾加入地質學系學生會、地質學系天地人攝影協會等社團并擔任主要負責人。高炫宇介紹到,在他任職系學生會輪值主席時,曾參與組織系內眾多活動,如運動會、“曙光杯”籃球賽等。“在學生會參與工作的時間里,我的組織領導能力、溝通水平逐漸提高,也鍛煉出了認真、負責、奉獻的品質。”加入攝影協會的楊澤新則介紹,一開始想要加入其中是因為對攝影感到新奇,經過一些社團活動工作的策劃籌備,他也鍛煉了統籌協調工作的能力,受益匪淺。
(高炫宇參加學生會工作)
張嘉豪和劉萍在課余經常參加志愿活動,他們曾擔任西北大學博物館的講解員。“在擔任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中,我鍛煉了與人交流溝通的技巧,也對學校博物館的情況了解加深。”張嘉豪說。博物館經常有小朋友們進去參觀,面對地球館等展廳里豐富多彩的展品,他們都會十分激動,這是劉萍最快樂的時刻。她會細致地向小朋友們講解展品,內心油然而生出作為“西大人”自豪感,對能夠幫助大家了解博物館感到開心。
(劉萍擔任博物館講解員)
11-517宿舍的6個女生會約著一起打排球、羽毛球,也會一起追劇,開心地享受相互陪伴的光陰。兩個男生宿舍的同學們則會一起熬夜看球賽。相投的興趣愛好讓宿舍的每個人都能夠在宿舍生活里找到自我,相互支持,他們的友情也因此堅固且持久。
(11-517宿舍的女生們一起打排球)
在西北大學的這四年,他們都從彼此身上找到了閃光點,也在這段陪伴里充盈了自己的內心,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正因為遇到了彼此,四年的西大時光顯得愈加絢爛多彩。

原文鏈接:https://page.om.qq.com/page/OPlGVXMGJZQC8e_voke586cQ0?lt=1&uid=5347410&ADTAG=tgi.wx.shar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