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西安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會上,以陜西省文物局為牽頭單位,西北大學為實施單位,統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等省內外優勢資源,與絲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
在中心揭牌時,距離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中亞,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建的專家團隊,兵分五路,與國外考古學家合作,開展著一系列考古工作。
4月上旬,“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和團隊受烏茲別克斯坦文化遺產署的邀請,赴烏開展大遺址保護遺址選點前期調研工作,與烏方分享我國本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和大遺址考古的理念和實踐,受到烏方有關部門的高度贊賞。
“我們還將赴費爾干納,為今年的費爾干納盆地考古中、烏、塔、吉四國聯合考察工作作前期準備。現在,我們正在土庫曼斯坦開展考古調查工作,爭取實現中亞五國考古全覆蓋。”王建新說,“我們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做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先行者、開拓者和奮斗者。”
正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展蘇爾漢河流域多學科合作研究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主任馬健帶領著11名考古隊員與6名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研究機構、大學的師生開展國際聯合多學科考察,嘗試揭示地質構造演化、氣候環境變遷對絲綢之路沿線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的塑造與重要驅動。“我們將與中亞學者通力合作,攜手保護好、傳承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多元多彩的歷史文化風貌,為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學術貢獻。”
西北大學“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陜西省首家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作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的實驗平臺和開展考古研究和合作的科技支撐,是西北大學依托考古學、地質學兩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的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國內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目前已配套建設了17個專題實驗室,13個教學科研實驗室,并與中亞國家的20余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在科學研究、研究生聯合培養、教師交流互訪、實驗技術平臺開放共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目前,聯合實驗室在中亞及中國絲路沿線古代人類文化遺存的發掘保護、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絲路沿線山脈隆升、盆地形成、環境變遷等領域產生了系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實驗室將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中人文歷史和資源環境兩大領域,繼續聚焦絲路沿線人類文明變遷規律及其地質環境驅動機理開展研究,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貢獻。”馬健說。
原文鏈接:https://www.sxdaily.com.cn/2023-05/21/content_1018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