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 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

中亞五國在西安的打開方式開講

由王建新教授領銜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赫赫有名,被譽為“現代張騫”。這支考古隊由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骨干教師、學生組成,吸收國內外合作單位人員先后參與。20余年來,他們不懼艱辛,用穩健腳步丈量絲綢之路,用科學精神尋找歷史印記,用尊重包容架起絲路文明對話的橋梁,用累累碩果展示了考古學術中的東方視角。

5月15日,華商報在西北大學長安校區專訪了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


厘清了古代月氏、康居、貴霜的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圍

華商報:您和團隊在中亞考古研究中深耕多年,請介紹一下考古成果。

王建新:我們克服了各方面不利因素,在烏茲別克斯坦西天山地區,國際學術界認為的“空白地帶”,新發現了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發掘了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建立了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考古現場保護大棚,發現了找尋已久的極有可能是大月氏的文化遺存——拉巴特墓地……

月氏是曾經活躍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在西漢時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作為中國的考古學者,需要說清楚一支故鄉在中國的游牧民族的歷史蹤跡。

1995年,我們確立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藍圖:“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也就是說,我們要走出去,考古學術中必須要有東方視角。

做足了充分的學術準備后,1999年,西大考古專業專家教授和學生組成一支考古隊,走進了茫茫戈壁。2007年,團隊在東天山地區發現了疑似是大月氏的王庭遺址“東黑溝遺址群”,這一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隊沿著張騫出使西域的足跡,從甘肅到新疆,從國內的東天山地區到中亞的西天山地區,經過20多年的艱辛探尋,最終厘清了古代月氏、康居、貴霜的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圍,取得了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


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考古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

華商報:請您講一講與烏茲別克斯坦聯合考古的故事。

王建新:考古隊從東天山出發,追蹤月氏西遷路線,到達了烏茲別克斯坦。在境外考古工作中,考古隊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研究模式。2015年,考古隊先在撒馬爾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找到了屬于康居文化遺存的撒扎干遺址,這個發現讓我們振奮不已,因為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當年正是經康居抵達月氏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發現了拉巴特墓地,經過對時空范圍、文化特征等方面系統地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拉巴特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尋找已久的西遷中亞的大月氏。

2013年12月,在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組成中烏聯合考古隊。

2019年“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當地公眾、國際學術界以及全球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烏總統米爾季約耶夫也給予了高度贊許,肯定了中烏聯合考古隊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學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培養有國際工作能力的學生解決語言難題

華商報:在中亞考古遇到了哪些難題?怎么解決?

王建新:西域夏季干旱,是開展考古發掘的黃金時段。在大漠戈壁,考古隊員通常是在忍受太陽暴曬、蚊蟲叮咬的情況下,開探方、看剖面、清理文物。一天下來,汗漬和浮土讓人看不出衣服本來的顏色。生活用水稀缺,洗澡很奢侈,一周洗一次,在考古隊稀松平常,無論是教授還是“00后”的大學生都是這樣。

常年在野外工作,幕天席地是常態。住過廢棄的工廠、牧民的羊圈,甚至在深山戈壁就地宿營。沒水洗臉就用濕巾擦,吃不到熱飯也不怕,自己發明了“考古套餐”:標配是一個馕餅、一根香腸、一個西紅柿、一根黃瓜,優質版本就是再用手鏟切個西瓜。

最大的困難是語言溝通方面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培養既懂語言又有考古能力的學生,培養有國際視野、有國際工作能力的學生。同時,也培養當地的學生,請他們協助我們工作,當地不少學生在中國留過學。

考古隊在中亞建立和推行“考古發掘+遺址保護+人才培養”三結合的模式,得到了中亞人民的普遍稱贊。


聯合考古研究為“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了民心基礎

華商報:與中亞聯合考古對“一帶一路”的新階段發展有什么意義?

王建新:“一帶一路”的發展,民心相通十分重要,這個倡議需要得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要理解,首先要互相了解,我們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歷史,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現實,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人民的互相了解,這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基礎。


原文鏈接:https://www.huashangtop.com/topi/1/285343.html

< 上一篇

專訪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考古重要突破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科學依據

Students from Central Asia share views about China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