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中亞研究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

中國-中亞峰會將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這是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賡續千年友好,在密切交往中譜寫了許多暖心故事和友好佳話,匯成了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動人樂章。

出版17部專著,發表100余篇高水平論文,承擔4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課題,30余篇智庫報告獲省級以上政府采納或批示……這是自2017年西北大學中亞研究機構成立以來,專家學者們在中亞研究領域取得的部分成果。

實踐發展多么宏闊,學術研究就多么迫切。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機遇,也給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作為地處古代絲綢之路起點上的百廿學府,西北大學響應時代召喚,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迅速整合校內外、國內外相關力量,積極發揮獨特的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開展有組織的中亞科研,用學術話語促進中國和中亞各國文明互學互鑒、民心相連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DCC5

搭建開放平臺 追蹤前沿課題

西北大學中亞研究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1955年,出于開發廣袤西北、服務國家建設的考量,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的前身——西北歷史研究所組建。著名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馬長壽先生帶領學術團隊,將我國西北地區史地與中亞歷史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重點研究了中亞民族史、中國西北地區與中亞關系史、絲綢之路史,出版了《突厥人與突厥汗國》《北狄和匈奴》《絲綢之路大辭典》等多部影響至今的重頭著作。

近年來,西北大學中亞研究迅速深化與擴展,走上獨具特色的國際化發展道路。2017年成立了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2020年成立了中亞研究院,2023年成立了烏茲別克斯坦研究中心。這些研究機構與哈薩克斯坦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總局、總統圖書館等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各國專家學者互通有無、盡展其才,圍繞古代地圖整理、文旅黃金走廊建設、產能合作、跨文化傳播、邊疆安全等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展開研究,互相打開了一扇扇走進對方國度,理解彼此歷史、民族與文化的大門。

4月25日,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代表共同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該中心由中方倡議建立,五國合作共建,以西北大學為實施單位。中心面向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區開展絲綢之路考古合作、遺產保護、文化交流、人才培養。截至目前,已有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7所高校、科研機構參與到中心建設中,來自9個國家的26位考古領域專家學者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兩年前,依托西北大學建設的“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科技部批準,這是陜西省獲批的首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該聯合實驗室發揮西北大學考古學和地質學兩個“雙一流”建設學科雄厚力量,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以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與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聚焦“地質構造-環境變遷-人類發展-文明傳承”,揭示絲綢之路地質構造與環境協同演化機理。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這兩大國家級平臺同時落地西北大學,為學校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取得大成果創造了得天獨厚條件。

培育重大成果 構建新型智庫

5月10日,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絲綢之路研究院召開了“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前景展望”學術座談會,探討西安如何抓住即將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這一歷史契機,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一年前的5月12日,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絲綢之路研究院組織專家學者編撰的《哈薩克斯坦藍皮書·哈薩克斯坦發展報告(2021)》對外發布。該藍皮書以詳實的資料和準確的數據為支撐,對哈薩克斯坦政治、經貿、外交、教育、人口各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解讀,是國內第一本關于哈薩克斯坦國家年度發展情況的綜合研究報告,也是國內高校中亞研究出版的第一本藍皮書,為國內各界了解哈薩克斯坦最新發展情況、研判發展趨勢提供了可靠參考書。

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院長盧山冰介紹說:“近年來,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集中在中亞歷史與文化、當代中亞國家、中亞經濟三大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團隊、都有項目、都有產出。”

教育部特聘教授、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黃民興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明交往視野下的中亞文明史研究》,系統探討中亞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明的形成原因、發展演變、特點,總結中亞文明發展的規律性,將形成由中國學者完成的多卷本《中亞文明史》,助力中國和中亞構建獨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

還有數十個國家層次的項目正在穩步推進,如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超競爭下“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新歐亞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可持續發展》、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項目《東西方絲綢之路古代地圖整理與研究》,中宣部項目《“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國家發改委和陜西省發改委聯合項目《絲綢之路文旅黃金走廊建設研究》、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專項《經貿合作如何在中亞地區“講好中國故事”》等等。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馬莉莉教授及團隊連續多年撰寫《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

西北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鴻貌撰寫出版了我國研究中亞各國稅法的唯一著作

依托這些項目,一篇篇高質量成果陸續推出,這些成果除了在國內權威期刊、主流媒體上刊登,還以俄文、哈薩克文、英文等語言在中亞國家發表。

研究人員將學術探索和資政獻言密切結合,從實踐中抽離學術問題,再將研究結論服務于實踐。2017年以來,提交的30多篇智庫報告被中宣部、中聯部、教育部和陜西省委、省政府采納或批示。

為了進一步打通行業優勢資源更好服務國家需求,西北大學牽頭成立了陜西高校“一帶一路”智庫聯盟,“一帶一路”大學智庫聯盟。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被中聯部確定為“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理事單位。

實現學術共榮 促進文明交往

在2021年哈薩克斯坦紀念著名作家、詩人、思想家阿拜誕辰175周年之際,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以崇敬的心情推出文章《阿拜的詩是灌溉人心靈的甘泉》,分別以不同語言發表在哈薩克斯坦媒體上。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中亞研究中,西北大學的專家學者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得到了中亞國家同行的高度贊揚。

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圖書館積極聯合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舉辦“‘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光明之路’對接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中哈作家交流研討會”,專家學者對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滿懷欣賞,回國后在《真理報》上發表整版文章,傳播與西北大學學者朋友們交流中達成的共識。

西北大學社科處處長韓志斌說:“在多元文明觀指導下,西北大學和中亞專家學者默契配合,合力攻關,共同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對古代月氏這一世界性學術難題的破解便是生動范例。”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關于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征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北大學以本校考古學科師生為中堅、吸收中亞和國內多所高校與科研單位師生,組建了中亞考古隊。中亞考古隊沿著張騫出使西域的足跡,從甘肅到新疆,從國內的東天山地區到中亞的西天山地區,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辛探尋,最終厘清了古代月氏、康居、貴霜的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圍,取得了中國科學家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為用中國話語闡釋絲綢之路歷史提供了實證資料和科學依據,用考古新資料喚起了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友好交往的共同歷史記憶,促進了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阿拜箴言錄》說:“世界有如海洋,時代有如勁風,前浪如兄長,后浪是兄弟,風擁后浪推前浪,亙古及今皆如此?!蔽鞅贝髮W關于文明交往的研究歷經數代學人接續努力,恰恰驗證了阿拜的至理名言。20世紀80年代開始,彭樹智教授帶領的團隊通過對中亞史、中東史和中外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文明交往論”,系統論述了文明交往的基礎、趨向、內容、形式、特點。文明交往論倡導不同文明的共存、共處和在平等公平的基礎上共同發展,被學術界譽為指導“中國世界史研究領域的三大學術理論之一”。

習近平主席在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亞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并保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中亞國家共計約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我國山水相連,3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綿延著人類歷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用學術話語講好新時代文明交往故事,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西北大學有責任、有底氣,更有十足的動力。


原文鏈接:http://m.sxnpn.com/pages/news/detail?id=3573

< 上一篇

深耕中亞研究 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

烏茲別克斯坦小伙愛上西安 愿做絲路文化傳播者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