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中亞峰會讓千年古都再次聚焦世界的目光,也讓每一個陜西人感到驕傲。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亞地區是“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和西向首發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陜西在項目建設、文化旅游、商貿互通等領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往來密切。即日起,西部網·陜西頭條推出“絲路有秦人”專欄,講述更多陜西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展現陜西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的生動圖景。

王建新(右三)向烏茲別克斯坦當地人員介紹考古工地情況(受訪者供圖)
西部網訊(記者 郭佳欣 見習記者 王靖升)“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歷史,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現在,促進中亞人民之間互相了解——這也是我們做中亞考古研究的意義所在。”5月11日,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從烏茲別克斯坦的考古一線風塵仆仆返回西安,準備接下來一系列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座談調研會。在接受西部網·陜西頭條記者采訪時,他堅定地表示,研究絲綢之路,必須將東西方視角相結合,才能建立起全面的認識,復原真實的絲綢之路歷史。
烏茲別克斯坦位于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張騫鑿空西域之后,這里便成為了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地點。“‘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是西方提出的,100多年來,西方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牢牢占有著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話語權。”為了填補中國在絲路考古的空白,1999年起,王建新帶領由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專家教授和學生組成的考古隊,數百次往返于甘肅、新疆等絲綢之路重要節點。2009年,王建新組建起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循著張騫足跡,追蹤月氏西遷路線,去往烏茲別克斯坦進行絲綢之路考古工作。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
作為首個進入中亞開展考古研究的中國學者,20多年來,王建新和他帶領的考古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首創性的重大考古發現,逐步摸索出了“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考古工作方式,并最終確認了《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遺存。由于這支考古團隊在中亞每年都有新的發現和突破,不僅得到了在中亞工作的各國考古學家的關注,也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廣為認可的“東方視角”和“中國方案”。
但這趟“文化苦旅”在行動之初就遇到了重重困難。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沒有充足的條件保障,只有來自當地學者的疑慮,還有陌生環境和語言的隔閡,以及一次又一次令人氣餒的徒勞無功。
要飛往烏茲別克斯坦,但沒有一家旅行社開設有這條班線,怎么去?王建新輾轉多處,終于獲得了去往烏茲別克斯坦研討會的“入場券”;沒有專項經費支持,他便和團隊共同集資,聯系在烏中方企業幫助,解決一行人的吃住行問題;語言不通,他就找自己的朋友做翻譯,還籌劃聯合學校培養同時具備考古研究能力和外語能力的人才,同時招收培養來自中亞的留學生。王建新說,“這些外國留學生在我們中亞的考古工作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中國的老師,不僅毫無保留地教導我,還為我國的遺址保護、文物保護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王建新指導的第一個外籍博士——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蘇河表示,未來,自己也將致力于成為中烏文化交流的使者,為中烏友誼盡自己的一份力。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當地溫度和飲食習慣也給團隊了一個“下馬威”。西域夏季炎熱干旱,而考古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們常年野外工作,在大漠、在戈壁,幕天席地是常態。考古隊員們通常是在忍受太陽暴曬、蚊蟲叮咬的同時開探方、看剖面、清理文物。一天下來,汗漬和浮土常常使衣服看不出本來的顏色。他們住過廢棄的工廠、牧民的羊圈,甚至在深山戈壁就地宿營,而生活用水的稀缺,又讓洗澡成為一件奢侈的事:一周洗一次澡,沒水洗臉就用濕巾擦。此外,當地生冷的飲食結構讓“陜西胃”吃不消,大家便發明了“考古套餐”:一個馕餅、一根香腸,一個西紅柿、一根黃瓜。

拉巴特補充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雖然考古工作環境艱苦,但在考古發掘與遺址保護上,團隊始終不遺余力。提起中亞考古,“尊重”是王建新嘴里最常念叨的詞。“我們不僅僅要為中亞考古學術研究獲取資料,而且也要對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負責任。”王建新認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中國有著同樣的歷史記憶,所以當中國考古走出去后,同樣不能忘記歷史,不能重蹈西方探險家、貿易家的覆轍。“中國有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的境外考古尊重所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人民,同時也要尊重合作伙伴,端正態度。”
言必行,行必果,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從進入中亞開始發掘的第一天起,就秉持著負責任的態度——所有發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結束后,一定要全部回填保護。而各國考古隊在中亞考古多年,只有中國考古隊會做回填這件花錢又費力的事。“我們不能在中亞進行掠奪式考古,只要資料,不保護文物。”王建新說。

考察團在庫爾干特佩與當地村民合影。(受訪者供圖)
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中亞建立和推行的“考古發掘+遺址保護+人才培養”三結合模式,得到了中亞人民的普遍稱贊。當地政府和民眾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善意,當地人民會用“你好”和微笑表達他們的友好,政府官員也會對這群來自中國的考古專家豎起大拇指,感謝他們為本國文物保護作出的貢獻。
2019年,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了“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引起當地公眾、國際學術界以及全球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學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王建新(右二)與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會談。(受訪者供圖)
目前,西北大學已與8個國家和地區的17所高校、科研機構簽署了共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協議,聘請了來自9個國家的26位考古領域專家學者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此外,還與中亞五國中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考古合作,未來除繼續拓展雙邊合作外,還計劃推動多邊合作,重視開展聯盟,比如聯合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費爾干納盆地開展多國考古合作。
“我們這個工作要踏踏實實做,一步步走,不要著急、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自我滿足。”王建新說,接下來,團隊將聚焦“一帶一路”境外經濟建設項目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幫助烏茲別克斯坦文化遺產署推進當地大遺產保護工作,推進學術界和民眾深入了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演變過程、文化傳統等,真正發揮中外聯合考古在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人文交流的作用。

原文鏈接:http://toutiao.cnwest.com/data/sxtt/share/news/2023/05/16/content_261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