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八卷)新書發布

5月12日,由商務印書館、西北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和中東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區域國別學視域下西亞北非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暨《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八卷)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共八卷,300余萬字,包括《埃及史》《阿爾及利亞史》《利比亞史》《摩洛哥史》《突尼斯史》《蘇丹史》《毛里塔尼亞史》《索馬里、吉布提和科摩羅史》,為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王鐵錚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最終成果。該叢書以歷史發展為線索,詳細敘述了非洲10個阿拉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文化等領域的獨特樣貌及嬗變,對非洲阿拉伯國家歷史做出全面系統的研究。

從彭樹智先生主編的十三卷本《中東國家通史》,到王鐵錚教授主編的八卷本《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商務印書館同西北大學合作長達30年之久。發布會上,王鐵錚教授就《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八卷)編撰和出版的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并就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編中東國家通史研究(多卷本)”的進展進行說明。

《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運用“文明交往論”,注重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雙向考察與反思,從現實出發,追溯歷史,再從歷史高度審視現實,力求“研究現實”與“反思歷史”的一致性。它不是該地區各國國家史的簡單相加,而是地區整體空間、時間和人間之和,其突出特征是整體地區性形態與結構的發展史,一區多樣、同區異國、常區時變這三種一與多、同與異和常與變的文明互動因素是組成非洲阿拉伯國家歷史基本面貌的總結。凡屬非洲阿拉伯通史中古今之大事,都依據歷史連續性原則,進行梳理、連綴和擴展,使之組成點、線、面相統一的歷史演進軌跡,客觀反映非洲阿拉伯各國歷史發展的總體樣貌。眾多學者表示,《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不僅填補了中國學界在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研究上的空白,而且有助于讀者從歷史的維度解讀和反思當今發生在阿拉伯的大變局。

人類交往的過程正是不同文明塑造歷史的過程,文明史與國家史的關系更是互為表象、彼此相依,國家是文明成長的標志,也是文明的載體與符號。《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把文明交往作為通史研究的路徑,著力從不同方面去呈現多元文明流變與歷史演進的相向而行。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教授認為,《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把不同國家的現代化問題作為民族國家歷史的核心篇章,注重觀察北非人民如何應對來自西方的現代化挑戰,現代性因子如何在典型的東方社會母體孕育生長。中國非洲史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沐濤教授分析了我國區域國別史研究的傳統,以及區域國別學對世界史學科建設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原所長于沛在隨后舉行的“區域國別學視域下西亞北非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探討了作為區域國別史研究的《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的現代價值和學術史意義。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部叢書的問世可視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世界史研究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的一個縮影,這就是告別對西方學術的“跟跑”和“仰視”,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世界史知識體系。他提出,當代中國歷史科學的歷史使命,是在融合中國視野、世界視野、歷史視野、當代視野和未來視野中,提升歷史科學知識體系的闡釋能力,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歷史的智慧和支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本理念的區域國別史研究應時而生。《非洲阿拉伯國家通史》鮮明地體現了“區域國別史”的精神,這既是新史學的精神,也是新時代的精神。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lsx/lsx_ttxw/202305/t20230515_5637920.shtml

< 上一篇

Live: Central Asia Chatroom: A chat with students from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Turkmenistan

長圖互動 | “西域行者”王建新:尋找西遷的大月氏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