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在西安的打開方式

開箱

長安號“開箱”

這些中亞美食你想嘗嘗嗎?

你的餐桌上是否出現過來自中亞的美食,我們日常使用的百貨有哪些運輸到了中亞,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小麥與陜西面食結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中國-中亞峰會即將舉行之際,華商報推出長安號“開箱”系列報道,為大家揭開中亞五國進出口產品的神秘面紗。5月12日,我們走近哈薩克斯坦,奶味十足的威化餅干、極具風味的啤酒、日照充足的小麥到底有何吸引力,一起去“開箱”看看吧!

面粉、食用油的原料產自哈薩克斯坦

哈國小麥制成的面粉更符合西北人口味

5月12日上午,華商報記者來到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西安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園區內有面粉車間、大米車間、油脂廠、健康生活體驗館等,在油脂廠內能看到機器正在加工包裝菜籽油,在產品包裝上能看到原料為非轉基因油菜籽。展示臺上還放置了哈薩克斯坦小麥、包裝好的面粉等。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副總經理劉志平介紹,油脂廠加工的食用油原料其實是產自哈薩克斯坦,在當地愛菊集團建設了油脂加工廠,收購油菜籽后壓榨成油,再通過中歐班列運回西安,精加工后灌裝進入市場銷售。“除了食用油,現在愛菊銷售的面粉原料基本也都是產自哈薩克斯坦的小麥,口感相比國內小麥有較大區別。哈薩克斯坦小麥屬于原種春小麥,畝產只有180斤,是在黑土地上純天然自然生長的,當地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有利于小麥蛋白質、面筋質的堆積,口感更勁道,更符合西北人對面食的要求,尤其適合做拉條子、包餃子,但是這種面粉和面后醒發時間要長一些,需要二次醒發,如果操作不好,可能會覺得面太硬了。”

從進口小麥到特色食品酒水

越來越多的哈薩克斯坦食品出現在中國

劉志平介紹,愛菊集團的主營產業是糧食,2018年左右嘗試進一步打開哈薩克斯坦小零食的銷路,這次嘗試是因為集團有愛菊廚房,需要豐富愛菊廚房的產品,之前只有主食、調料等產品,很少有零食,擔心消費者會覺得乏味,引進中亞國家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的小零食,可以滿足國人更多的消費需求。“我們在哈薩克斯坦有園區優勢,在當地的員工會實地調研,選擇在當地銷量領先的產品進行精選,并去工廠實地考察,最終選擇了四類產品。”

在愛菊集團健康生活體驗館內有售賣各國的食品,其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主要有四大類,分別是笑臉餅干、蜂蜜、威化餅干、啤酒。

“現在只有愛菊集團進口了哈薩克斯坦的小食品和啤酒,因為目前還是在嘗試階段,貨量都比較少,也沒有發往國內其他地區,只在陜西試銷。”劉志平說,這些產品的優勢是在市面上找不到同類產品,因為這些都是哈薩克斯坦本地的品牌,經過調研考察最終選擇了當地人愛吃的產品,味道相比大企業的會更正宗,配料更簡單、添加劑少,蜂蜜配料為原產地的草本有機山蜜,笑臉餅干吃起來麥香味會更重,奶油味的威化餅奶香味也更濃郁,啤酒的麥芽度更高、更有味道。“哈薩克斯坦的啤酒去年我們進了一批貨試銷,反響還不錯,賣完后最近又預定了三個集裝箱,5月4日剛到了一集裝箱,一共有2.4萬瓶。之后還會根據銷量,調整進口的貨量。我們將哈薩克斯坦的有機產品帶回來,也會將好的設備、技術帶出去。”

據了解,下一步,愛菊集團將打造中哈農業合作平臺,構建中哈兩國農畜產品產銷優勢互補發展新格局,發揮陜西農業科技力量推動哈薩克斯坦農機、農技、畜牧生產等全面提升,籌建飼料加工廠、食品加工廠、牛羊肉加工廠等,助力哈薩克斯坦農工綜合體領域高質量發展。

長安號中亞五國開行量達4250列

近期出口的多為空調、汽車整車等

5月12日,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小軍介紹,2013年11月,首列中歐班列長安號正式出發,開往哈薩克斯坦。十年來,長安號累計開行超過16000列,其中,中亞五國開行量達到4250列,運輸貨物覆蓋汽車、糧食、日用百貨、非遺文創等不同種類,有力促進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互聯互通。

長安號出口的貨品從最初的工程機械、裝飾裝修材料逐步擴展到機械設備、家用電器、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等高附加值產品,以及服裝、紅酒、母嬰、快消品、糧食等。進口貨物從最初的棉紗、綠豆擴展到如今的糧食、糧油、食品、礦產、牛皮等多品類貨物。

據了解,2022年中亞報關單統計出口貨物前幾類為:工業原材料、機械設備、日用百貨、五金配件、家居家裝、紡織品日用品、汽車及配件、白色家電、輪胎、食品、光伏組件等。

袁小軍介紹,現在中歐班列一個月出口的有40多列,進口的在15列左右。“從哈薩克斯坦進口最多的是糧食作物,比如小麥、大麥,還有礦產類、資源類的貨物;從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的主要為綠豆、棉紗、牛皮。近期從國內出口到中亞的貨物主要是空調、制冷機、機械設備、汽車整車、日用百貨等,未來我們計劃從中亞地區進口肉類產品,比如牛肉、馬肉、羊肉等。”

開逛

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逛西大博物館

看到“鎏金銅蠶”感嘆“太幸運”

21歲的由娜絲佳來自哈薩克斯坦,是西安交通大學的留學生,大學本科一年級,讀商務漢語專業。5月14日,華商報記者帶著由娜絲佳來到西北大學博物館,在這里她看到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激發了她濃厚的學習興趣。

“我要好好研究其中的奧秘”

在西北大學博物館,由娜絲佳看到了國家一級文物漢代鎏金銅蠶,鎏金銅蠶小小的,外形是蠶的模樣。了解了鎏金銅蠶的文物價值后,由娜絲佳連連感嘆:“現在在我們國家,絲綢很方便就能買到,這都是得益于古代的絲綢之路。我知道有蠶才有絲綢,我要好好研究其中的奧秘。今天在這里看到這件珍稀文物,真是太幸運了!”

華商報記者從西北大學博物館官網了解到,這件鎏金銅蠶,長4.9厘米,最大直徑約1厘米,重19.5克,保存十分完整,首尾共九節,有8對胸腳、腹腳和尾腳,有一尾刺,嘴部的十字分界都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銅蠶雕鑄經過了塑模、雕坯、翻范、澆鑄、修磨、鎏金等工藝,銅蠶生動傳神,體態逼真,正處在中壯年邁向老年時代的休眠狀態。蠶也叫“天蟲”,寓意著生生不息、幸福、安詳、和平,有了蠶就會有衣物等東西。

據了解,鎏金銅蠶作為殉葬品,足以說明漢代陜西養蠶之風盛行,說明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且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這件器物盡管小巧,卻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融合最生動的文化符號和見證。

喜歡陶瓷的朋友會在中國訂制

看到陶瓷方面的文物,由娜絲佳十分激動,她說:“我很喜歡中國陶瓷制品,因為花紋細膩漂亮,撞擊時聲音清脆,中國這方面的技術真是高超。在我們哈薩克斯坦,用陶瓷很普遍,一般都能買到,但我的朋友很喜歡陶瓷,他們會在中國訂制訂購。”

在西北大學博物館絲路博物館,由娜絲佳仔細欣賞了每一種文物,有貨幣、絲綢等,每一樣文物背后講述的都是絲綢之路的故事。絲路博物館“前言”介紹:被冠以“絲綢之路”美譽的一條橫亙歐亞大陸的古代交通路線,以長安為起點,穿越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地區,延伸至中亞和遙遠的地中海沿岸。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條被山川、河流、沙漠重重阻隔的著名通道大多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中,唯有道路沿線經歷滄桑巨變的遺址、遺跡和浸透歲月印痕的出土文物,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那些曲折動人的故事。

看到兵馬俑和大雁塔圖案,由娜絲佳也很興奮:“我在哈薩克斯坦時,就知道了中國的兵馬俑,一直想去實地看看,來到西安還沒來得及去看。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去過了,很震撼,既有歷史感,也有現代感,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媽媽想定居中國 老了可以跳廣場舞

2022年11月,由娜絲佳第一次來到西安。西北大學博物館是她到西安后逛的第二個博物館。“第一次去了西安博物院,也看了小雁塔,博物院里的文物也讓我感到很震撼。”由娜絲佳說,“我們一家人都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文化、飲食和生活習慣。媽媽希望將來一家人能在中國定居,因為中國的老年人生活很豐富,比如歡快的廣場舞,她也想跳。”

說起由娜絲佳一家與中國的故事,還是頗有淵源的。她的媽媽是哈薩克斯坦華裔,父母都來過中國。“媽媽做過金銀首飾生意,從中國進貨,在哈薩克斯坦賣,對中國很有感情。”由娜絲佳說,“來中國留學前,確定去哪個城市時,爸爸建議我來西安,因為西安歷史文化悠久,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各方面習慣我能更好地適應。”

今年春節,由娜絲佳與留學生一起在西安度過。“我們一起吃了餃子,逛了西安景點,感受了西安春節氣氛,很開心!在城墻看了燈會,太漂亮了!還吃了biangbiang面,我現在最喜歡吃的西安美食就是biangbiang面。”由娜絲佳說,在西安,經常能看到穿著古裝的美麗姑娘,“我有旗袍,穿著旗袍還參加過活動,我覺得旗袍特別能展現東方美,有氣質!”

由娜絲佳說,接下來,她要安排時間去西安的很多博物館參觀,去西安的很多地方,去中國的很多地方。“我也要學好專業知識,希望將來能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之間的交往合作貢獻力量。”

開放

陜西與中亞五國不僅有農產品互貿

還有人才技術培訓、農業基地建設等

華商報記者從陜西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圍繞全省“一帶一路”總體部署,持續推動農業對外投資,廣泛開展農業對外貿易,促進區域內國家農業要素有序流動和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不斷加深農業對外技術交流合作。

陜西面向中亞五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為核桃、茶葉、柑橘等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陜西省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約111.38億元。

與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貿易方面,2022年主要從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綠豆,約934.4萬元;從哈薩克斯坦進口葵花油或紅花油321.2萬元。出口方面,陜西省面向中亞五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為核桃、茶葉、柑橘等。2022年出口核桃約1.19億元,主要面向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2022年出口茶葉732.3萬元,主要向吉爾吉斯斯坦出口紅茶534.4萬元,其余均為綠茶出口至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計劃財務處工作人員介紹,陜西與中亞五國在農業方面很早之前就有交流,但之前合作主要集中在糧食交流方面,自2020年“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后,逐漸加大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陜西省也在農業方面提出更加細致的要求,如“三中心兩園區一計劃”合作方案,“近年來陜西與中亞五國的合作不再局限于過去的農產品互貿,在旱作節水的技術交流、農業技術人才的技術培訓、脫貧人口經驗交流等方面都所有加強。”工作人員說。

據悉,下一步,陜西省將依托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發揮楊凌自貿片區和綜保區資源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強化支持服務,在農產品貿易、跨境電商等方面搭建平臺,延伸拓展同中亞國家農業交流合作以及農業產業投資發展的深度、廣度,深化同中亞國家農業領域務實合作。

農業基地建設、農業涉外企業投資建設等方面都有合作交流成果

陜西省與中亞五國農業方面對外交流合作成果主要體現在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成果落實、農業涉外企業投資建設、農業國際技術培訓交流四個方面。

一、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

近年來,陜西省持續把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提升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和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現代農業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水平,通過上合組織現代交流中心開展面向中亞國家農業領域的教學、培訓、交流、服務活動。打造多個農業高新科研平臺,發揮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作用,開展農業節水智能化、信息化研究,試點應用一批技術成熟領先、可復制推廣的農業節水模式。2021年將哈薩克斯坦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中烏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納入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實訓基地名單,進一步深化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農業技術合作。

二、“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成果落實

“減貧惠農計劃”項目作為農業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面向中亞國家培訓農業官員、專家197名,全面介紹中國在減貧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經驗做法,為中亞五國培養專業人才和骨干力量。2022年9月27日,中國-中亞農業合作中心、中國-中亞綜合農業科技示范園在“中國-中亞民間友好論壇”正式揭牌。中國-中亞綜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包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籌建的4個綜合農業科技示范園。目前,在學術交流、聯合科研、人才培養及校企合作等領域取得顯著工作成效,已成為陜西省面向中亞國家開展農業科教合作的重要平臺。

三、農業涉外企業投資建設

支持愛菊集團構建“以北哈州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為集結中心、新疆阿拉山口農產品物流加工愛菊園區為中轉分撥中心、西安國際港務區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為集散中心”的三位一體優質糧食大物流、大加工體系,在哈薩克斯坦推行“政府+銀行+企業+農場主+高校”的“新型訂單農業”合作模式,經阿拉山口物流加工園區初加工和糧油中轉分撥,構建“一帶一路”糧食進出口陸路通道。依托楊凌農業特色自貿片區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在中亞國家開展農業貿易及海外園區投資建設。

四、農業國際技術培訓交流

2019-2020年,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高素質農民國際交流培訓。組織省內相關企業家、合作社理事長、高素質農民到境內外開展農業投資考察、農業技術培訓交流。2019年舉辦全省農業走出去政策法規培訓會,分別組織農業企業家、合作社理事長、高素質農民前往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開展3期“走出去”海外交流培訓,開展上合組織國家“引進來”境內培訓1次,培訓烏茲別克斯坦農業相關領域學員10人次。支持楊凌示范區面向中亞國家開展農業技術研修班,加強與中亞國家農業科技領域的發展合作。

31位烏茲別克斯坦考察團成員體驗中醫文化

“這太神奇了,剛才我的頸椎還能感受到疼痛,扎針之后,疼痛明顯減輕了,中醫真的是博大精深。”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法哈(音)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體驗了中醫針灸之后,由衷地贊嘆。5月14日,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31人商務考察團抵達西安,來到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傳統醫學探秘之旅”,并體驗部分中醫項目。

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此次中國與中亞國家民間友好文化交流,由中亞商貿文化投資促進會牽頭。14日上午,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北院區院長賀西京對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的建設規模、醫療特色、專家團隊、發展規劃等進行了介紹,還就大家關心的中醫診療項目進行了簡要講解。

在烏茲別克斯坦友人們最為期待的體驗環節,54歲的法哈坐在中醫二科卓鷹主任面前,卓鷹示意讓他伸出胳膊診脈,他把手背伸了出來,逗得現場的人都笑了。卓鷹通過翻譯對法哈進行了望、聞、問、切,診斷出他肩頸、腸胃都有一些亞健康狀態,建議他可以體驗針灸治療。

隨后,醫生對法哈進行了頰針治療,就是在面部的穴位針灸,緩解穴位所對應的肩頸、腰椎等部位的不適感,體驗過程中,法哈不由感嘆:“中醫太神奇了,長長的針扎進皮膚里,竟然感覺不到疼,反而很舒服。”另一位友人駱山(音)恰好近期頭痛,他說:“做了這個頰針,頭痛一下子減輕了70%。”烏茲別克斯坦中國旅游發展協會會長穆薩耶夫-薩瓦爾很喜歡中醫,也做過中醫方面的治療,他直言:“我們中亞人很多都有慢性病,如頸椎病、高血壓、糖尿病等,而且也比較胖,中醫對我們是非常有效的。”

卓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烏茲別克斯坦的朋友來我們醫院體驗中醫文化,進行了望、聞、問、切等基本的診療,還進行了中醫查體,也針對他們的自身狀況,對癥開出了針灸、推拿、拔罐等治療項目,友人們體驗之后都反饋,疼痛癥狀緩解了,對中醫非常認可。”卓鷹表示,當前,醫療旅游在全球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醫療+旅游”模式走出地區、國門,進行品質體檢、療愈疾病、放松身心。西安是古絲綢之路起點、“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是世界各地游客青睞的旅游勝地,更是具有強大醫療優勢的國際大都市,在開展醫療旅游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和特色,“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國際友人走近中醫,了解中醫,把中國的傳統瑰寶——中醫文化向全世界展示。”

西安:千年古都盡顯光影魅力

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計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有著無數值得訴說的故事,為影視作品創作提供不竭靈感。20世紀80年代,發端于西安的“西部電影”亮相國際大銀幕,為中國電影捧回眾多國際獎項。如今,在影視與文旅“雙輪”驅動下,西安故事在熒屏上演,光影中的西安豐富了城市文化氣韻。

在大雁塔的東北方向,一條“星光熠熠”的大道兩旁立滿了各式獎杯雕塑,記錄著屬于中國電影的高光時刻:《紅高粱》捧回了中國電影第一座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老井》獲得了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麒麟獎……

這里是西部電影集團,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西安電影制片廠。曾經是西部電影的策源地,新時期的西影集團成長為影視協同文旅和傳媒“一體兩翼”發展的影視“航母”。在老廠區基礎上打造的“電影圈子·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里,文藝氣息濃郁的電影主題產業園吸引市民和游客參觀“打卡”,40余家入駐于此的影視企業享受著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

6年來,西影集團影視劇投資累計超過3億元,影視主業收入增長到1億多元。其中,西影集團參與出品的電視劇《裝臺》,以充滿人間煙火的溫情溫暖了普通勞動者的心。陜西普通話、秦腔、特色美食、西安城墻、大唐不夜城等地域元素在劇中巧妙展現,讓觀眾對西安心生向往。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這部作品每一個人的精神走向都是指向真善美,這就是它的正能量,這就是它現實主義的力度。”

展現現實生活,傳遞真善美是“西安出品”影視作品的創作追求。近年來,西安加強“大戲大劇大作”創作生產,先后成立舞臺劇、電視劇、文學、音樂、曲藝、廣播劇等創作基地,聚力打造“西安影視”品牌。去年,電視劇《裝臺》《功勛》、電影《柳青》《秀美人生》等多部西安參與出品的影視作品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依托城市優渥的營商環境,西安加速資源整合、引入影視企業,培育產業鏈發展。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吸引了226家注冊企業,累積培育孵化規模以上企業19家,累計注冊資本金超20億元,覆蓋了劇本創作、投資策劃、拍攝制作、宣傳發行、衍生品開發等影視文化全產業鏈。

“基地總是能第一時間為企業解決工商、稅務和扶持政策申報中的各種疑難問題,全方位服務我們的項目孵化、運作以及政策申報,因此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企業入駐。”入駐企業陜西小樂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維軍說。

根植于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西安的影視作品閃耀熒屏與銀幕,帶動當地旅游、文創、美食等火遍全國。融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IP、由原班美術團隊制景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沉浸式展現唐朝市井文化,讓游客走進電視劇中構建的唐長安城,所見所聞、所玩所樂,盡是唐風唐韻,開業一年來,街區累計接待游客量超過200萬人次,日均客流超7000人次;拍攝過《白鹿原》《裝臺》《柳青》等多部影視作品的白鹿原影視城,在陜西關中地區民俗特色濃郁的村落中,旅游演藝帶領游客參與其中與演員“飆戲”,夜晚的全沉浸光影秀《夜譚·白鹿原》讓游客用全新視角和體驗領略《白鹿原》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電影行業協會會長趙安表示,從歷史文化到地方民俗再到市井生活,西安擁有豐富旅游和影視攝制資源,如今影視作品與旅游消費場景“跨界”融合,為文旅和影視雙向賦能。

>>時評

讓睦鄰友好、合作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廣

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將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這是建交以來中國同中亞國家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在雙方關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必將進一步拓展全方位合作,推動雙方關系再上新臺階,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同中亞五國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建交31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樹立了新型國際關系典范。

堅持真誠互信,元首外交引領中國中亞合作提質升級、行穩致遠。過去10年間,習近平主席先后7次到訪中亞,留下了許多同中亞各國元首交往的動人故事。在元首外交引領下,雙方合作取得一系列歷史性、突破性成就。中亞地區是中國周邊首個戰略伙伴集群。2022年,六國元首共同宣布打造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中國同中亞合作機制應運而生,中國中亞關系和地區發展愈發生機勃勃。

堅持命運與共,中國中亞合作走深走實,為中亞國家轉型發展、提升地區影響帶來更多機遇。2022年雙方貿易總額超過700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水平;雙方結成62對友好省州市;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留學生求學的主要目的地和首選國之一;中亞是共建“一帶一路”首倡之地,一列列穿行歐亞大陸的中歐班列,一條條連點成線的鐵路、公路、長隧……實打實、沉甸甸的合作成果,生動詮釋了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的交往真諦。

山水相連,并肩前行;賡續友誼,推進合作。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同中亞國家傳統睦鄰友好,理念高度契合,命運息息相關。世界越是紛亂,局勢越是復雜,越要保持定力,加強團結,增進合作。

在即將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上,各國元首將就中國-中亞機制建設、各領域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等交換意見,為中國中亞關系擘畫新藍圖。六國堅持在兼顧彼此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必將構建內涵豐富、成果豐碩、友誼持久的戰略伙伴關系,打造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從西安出發,中國同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共贏之路必定越走越寬廣,共同譜寫雙方關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文鏈接:https://www.ersanli.cn/article.html?newsId=123900350740249&uid=30146318&utm_uid=30146318&type=1&appId=1

< 上一篇

對話絲路考古陜西人系列訪談丨?“重走絲路”專訪“西域行者”王建新

中亞五國在西安的打開方式

下一篇 >